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活动推荐

从横渠四句到耕读传家——寻访陕西“仁孝”家风由来
时间:2017-07-23 14:19:13  来源:儒家网  作者:儒家网  

   

 

  横渠书院资料图片

  【中华文化溯源】

  6月,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的横渠书院,古柏苍苍,云树森森,一派庄严肃穆。祠内矗立7棵千年古松,饱经风霜,傲然屹立,成为历史的活化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留给后世的“横渠四句”。横渠书院是张载的讲学之地,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张载仙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人们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修建了张载祠,又称张子祠。历史上张载祠前后共修复过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在张载祠内又恢复了横渠书院,遂成“后祠前书院”格局。

  “作为省级文保单位,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现已完成大殿、讲学堂(两座)、山门等建筑的修复及彩绘工程。1998年,眉县县政府决定搬离横渠地段医院及地税所,至此,基本上恢复了张载祠的历史规模,即15亩的规模。”如今的书院院长王政军介绍。

  公元1035年,15岁的张载走在回乡的路上,途经陕西眉县时,因为一场战乱,不得不停下了脚步。自此,一代大儒与横渠结下了万世情缘。也许是因为少年葬父的经历,也许因为陕西频繁发生的战乱,少年时期的张载喜爱兵法,希望能上沙场报国。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发动了宋夏延州之战,宋军大败。北宋朝廷再次起用范仲淹主持陕西防务,这让年轻的张载看到了沙场报国的机会,他写下《边议九条》上书范仲淹,力陈己见,并主动联系一些人,想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然而,范仲淹却在张载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他对张载说:“你读书比领兵打仗会更有出息。”

  由此,张载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他弃武从文,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他用17年的时间埋头苦读,直到38岁才学有所成,成为宋明理学这个儒学新形态的领袖和奠基人之一。他研究宇宙和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提出气本论。他的学说被人们称为关中理学,也就是关学,与宋濂、洛、闽并称四大学派。其后1000年来,关中地区文人士子们一直秉承他开创的思想和精神。

  张载最被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也就是他着作《正蒙》最后第十七篇“乾称”中的一段文字,也被他自己以《订顽》为题录之于书室,后被程颐改称《西铭》。《西铭》描画出一幅仁慈博爱的世界图景。其基本思想是天地、家国、圣贤、老幼、病残、孤寡共为一家,仁孝为准绳,彼此相友爱,交信和睦,体用不二。作为儒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张载的《西铭》虽然仅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篇铭文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仍然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

  据专家介绍,此篇虽“大抵皆古人说话集来”(《朱子语类》卷九十八),但全部由儒家典籍中引证事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思想之发挥,后一部分是具体之事例的列举。观其文字,确实大抵“皆”是对儒家四书五经字句的采撷,这恰好反映了那个时代以及张子本人写作方式的特点。

  张载的哲学思想和家规家训主要可概括为“四为”“六有”和“十戒”。“四为”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六有”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十戒”即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昵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此外,张载家规家训中的《东铭》和《西铭》,《东铭》强调做人要诚实,既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自欺欺人;《西铭》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天下困苦百姓。张载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他立心立命、惟德惟规的精神气象,也使当时“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2016年11月15日,陕西省首家家风馆——“宝鸡家风馆”在眉县横渠镇揭牌。

  “我记得小时候,‘耕读传家’四个字就刻在门楣上,这是我爷爷定的家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家翻修房屋,以前的旧门楣太小了,我父亲就重新定了门楣,将‘孝悌之家’刻在了新门楣上。”李天恩是眉县横渠镇横渠村的村民,今年已经66岁了。他说,“孝悌之家”是父亲送给母亲的,是希望晚辈能向母亲学习。“我父亲年轻时去青海支边,家里就靠我母亲,除了干农活,还要照顾我爷爷奶奶,我三个姑当时年龄和我差不多,我们姊妹5个,母亲一个人管一家老小,现在想起来,母亲真是辛苦。”

  “门楣是家风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家庭特色的文化。”据宝鸡市妇联副主席王春燕介绍,在筹建宝鸡家风馆时,他们将这些美好的家风门楣进行了整理并制作成牌匾悬挂在入户门上,就是为了让人走入村子,抬头就可以看见。“横渠村共有1160户居民,家家户户都有门楣,都有家风。”

  宝鸡市家风馆作为宝鸡市首个家风馆,集中展示了古今伟人名人朴素殷实的家风家训,把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家风故事,通过直观教育的方式呈现出来。为进一步支持全省各地家风馆建设,2017年,陕西省将家风馆建设列入陕西省妇女儿童民生项目,计划通过5年时间,在全省建设家风馆60余个,并在全省推广建设家风馆。

  “家风馆建设要实用、管用、好用,各地要结合当地特点,体现当地特色。对于符合建设标准,活动开展好的家风馆,省妇联和省文明办要将其命名为‘陕西省家风培育体验示范基地’。”陕西省妇联主席龚晓燕说。

  1. [内容来源:儒家网]
  2. [内容作者:儒家网]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