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新锐

人民时评:制度筑墙,让欺凌远离校园
时间:2016-11-05 11:45:04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工作将从注重事后惩戒,转向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综合治理,用制度编织起一张防治校园欺凌的安全网

  针对不时进入公众视野的校园欺凌现象,据媒体报道,教育部正会同中央综治办等8个部门,研究制定《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拟于11月底前出台。与此同时,对校园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教育部还将根据相关要求,通过通报、约谈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

  即将出台的这份意见,最引人关注的特点就是强调事前的“防治”,即通过建立早期预警等机制,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从而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这一特点,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认识变化。从最开始社会公众对这一现象的震惊、愤怒,到后来要求严厉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争论,再到目前的综合施治,人们对校园欺凌现象经历了一个由情绪宣泄到理性寻求对策的转变。

  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棘手难题。从国际经验看,问题发生后的亡羊补牢固然是必须的,但防患于未然才应是日常治理的重心。据教育部统计,今年5—8月共有68起欺凌事件发生,相关责任人都得到了严肃处理,欺凌事件频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相信,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和实施,早期预警及事后干预等机制、重大欺凌事件台账制度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工作将从注重事后惩戒,转向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综合治理,用制度编织起一张防治校园欺凌的安全网。

  治理思路的变化,也呼唤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采取更加成熟理性的态度。以往,尽管这种现象存在于校园之中,却常常难以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原因之一就在于,校园欺凌往往被学校视为“家丑”,生怕张扬出去“有损颜面”,因此极力淡化。另一方面,家长与学校对于轻微欺侮行为没有从一开始就给予足够重视,导致未能及时对这种行为予以制止和惩戒,让问题愈演愈烈。所谓的“破窗效应”,在校园欺凌中尤为明显。因此,对可能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并在制度上固定下来,其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校园欺凌治理得好与坏,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指那些遭遇欺凌的受害者,也包括那些实施欺凌行为的孩子。在校园欺凌中,那些被侮辱、敲诈、勒索甚至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作为“看得见的受害者”理应得到及时保护,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施暴的孩子某种程度上也是“看不见的受害者”,他们的身后往往是紧张破碎的家庭关系、备受排挤的人际关系、无法自拔的生活恶习,等等。在人格与行为还未定型的青少年阶段,他们更需要有人拉一把、扶一下。一次及时的纠正,一声真诚的关怀,或许就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校园欺凌现象作为当前社会安全领域的“风险点”,尤须预测预警预防的制度化。也要认识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面对校园欺凌,需要站出来的不仅是政府,学校、家长和全社会都在其中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当相关各方都参与进来,我们今天在治理校园欺凌上取得的共识才能走得更远。

  1. [内容来源:人民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