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新锐

“替课”“逃课”不能将棍子都打在学生身上
时间:2016-11-18 11:14:37  来源:腾讯网  作者:  

   最近有两篇议论大学生上课的文章受到热议。一则是《齐鲁晚报》发表的《高校大学生有偿“替课”成产业》,说是9月份开学以后,山东泰安多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混迹”于19个替课群,“替课”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另一则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都上大学了,我还不能逃课》。前文担心找人“替课”的大学生会因此“赔了夫人又折兵”“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后文则在被大学生们点赞的同时,被管理者责疑为“一放就乱”,必须严格要求、严令禁止。

  综合两篇文章引发的争论,笔者认为,之所以老师与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甚至观点刚好相反,主要在于各自所站的立场不同,如果学校的管理者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规章,许多问题或能迎刃而解。

  细读“替课”新闻,记者对“替课”根源的揭示比较实事求是,即许多同学是因忙于复习考研而“无暇听课”,真正逃课去谈恋爱、睡懒觉、玩游戏的极为少见。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即这种“替课”有没有办法避免?众所周知,今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12月24日至25日,显然本学期准备考研的同学时间都非常宝贵,然而,笔者沟通了自己高中同学目前就读的12所高校,竟有11所学校将12月中旬定为课程结业“考试周”,可想而知,学生纵有三头六臂也必然分身无术,难于应付,只能放弃听一些容易过关或自己有把握过关的课程,“替课”于是产生。至于有人说“替课”形成了“产业链”,那只是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交往方式,被媒体以“抓眼球”的形式放大了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基于以上现实,如果学校管理者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校内的“考试周”后延,将课程开设与全国考研时间适当“错峰”,甚至国家层面上能将考研放在学期结束后进行,考研“替课”又如何会成“疯”成“链”呢!

  以同样的视角反观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真正不知道好歹故意不去听课的毕竟是少数,而因为忍受不了教师“背书”,无奈选择自学、选择出逃“偷听”校内外其他优秀老师授课的也不在少数。如果学校能够打破校际界限,允许学生以各种途径的实际所学收获、实际所考的证书来替代应修学分,岂不更加有利于学生广采百家之长、提升综合素养?老师们如果怀有这样的胸襟和眼界,又何至于使出洪荒之力、挖空心思地去约束学生,去听那些老师讲得不好而学生又不喜欢听的课程呢?

  总之,不管是“替课”还是“逃课”,大都事出有因,我们不能依仗管理优势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或将棍子都打在学生身上。学校管理者不妨多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完善和调整管理制度,切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这样,许多问题才不再是问题。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