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新锐

职业教育,缘何难解“技工荒”?
时间:2016-11-22 10:42:39  来源:腾讯网  作者:  

   教育部新近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879所高等学校中,高职占到了1359所,高于大学本科学校的1236所。同时,中职学校的总数量也达到近万所,全国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也早已超过千万。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企业年年喊“技工荒”。以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的佛山为例,近年来始终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一位职业教育专家对佛山地区的企业人才调研后发现,仅机器人调试工的工种缺口就至少达5000人。

  职校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职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的职教。这样的尴尬,在“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前,何时才能扭转?

  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人才需求统计显示,对技术工人有培训需求的企业占到81.92%,但企业同时对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热情:90.14%的企业认为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技能水平不匹配,69.72%的企业认为职业化素质不匹配。经济新常态下,职业院校漂亮的就业数据,市场上对技能人才的渴求以及他们超越一般白领的薪资水平,依然难掩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窘境。

  就连德国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论坛上都直言中国职教弊病:“在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的形势下,中国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方式、体制,只有职业教育取得成功,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才可缓解。”

  事实上,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引导之下,近年来职教改革的动作不断。从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作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开篇布局之年,仅2015年,全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就多达435个。其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校企合作,提升职教质量。

  然而,不管是一些地方出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还是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始终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学校热、企业冷”的职教局面。

  问题究竟何在?笔者曾经就职业教育投入产出问题,采访过几家德国企业负责人,留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是,他们始终强调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这与不少中国企业计算教育成本呼吁补贴形成鲜明对比。对大多数德国企业来说,大家从整体技术人才水平提高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也让德企在参与职业教育中,将目光从眼下的利益挪开,放得更远,这也恰恰是中国企业最应该学习的。

  当然,德国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是有明确的法律约束的。而我国对待企业始终采用诱导和吸引的措施,使得企业还未完全改变被动等待采摘技能人才教育果实的意识。

  企业缺乏动力,又谈何产教融合?产教不融合,职校培养的人才又如何跟上现实的步伐?从这个角度而言,只有通过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协同作用,让企业介入职业教育、主导校企合作有明确的渠道和责任,确保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产教融合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职校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喊了多年的“技工荒”才能真正得以缓解。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