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外化。书法艺术以其用笔的抑扬顿挫、泼墨的气韵流动、点画结构的和谐统一而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它既反映出书者的情思、人品、道德、意志和才华,也能给作为下一代观赏者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进而使书者于下一代之间在思想、情操、品德、涵养等方面产生声气共鸣和情感交融,达到以书法艺术育人的效果,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竭心尽力。 书法艺术能培育下一代的爱国热情
赵洪富创作的书法长卷《仲勋赋》 中国书法的历史同汉字一样,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同生同长。早期先民们在进行汉字的创造中,同时也进行着对书法美的追求。半坡陶器以简单的线条刻画,就孕育着书法空间结构美;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及其后的金文,率意天真,其天然之美,令人瞠目结舌;历经秦汉魏晋,中国书法意识更加觉醒,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的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悟。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如香港着名人士焦桐所说:“热爱中国必热爱书法,因为中国字是代表中国的徽号;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同时,“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中国书法艺术也日益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当今全世界学习汉字和书法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为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开设汉语言文学课程;50多个国家的大学开设中文系科;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专家们预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那时,中国书法艺术将成为世界的艺术。学习书法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摒弃民族自卑感。治疗民族软骨病。书法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为其它文艺形式和纯符号的外国文所无。书法在国际舞台上的这个特色,反映了我国人民特有的气度、风格和神韵,具有我国独特的品牌和独特的作风,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又说明了我国书法具有崇高的国民声誉。我们在为有汉字和书法艺术骄傲的同时,也坚信书法艺术是培育下一代爱国热情的殿堂。 书法艺术能唤起下一代的进取精神
书法素以神韵为脉络。书法家总以自己浩荡之思、奇逸之趣,借助笔情墨韵,交织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撞击人民心扉的交响乐章。对纸上的点画,在下一代眼中则成为会言会语、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并从字里行间透视出书法家濡笔挥洒的灼炽情感。如《兰亭序》柔和婉转的用笔,匀称安稳的结构,恬淡雅趣的韵致,抒发了作者悠悠的出世情思,宛如肖邦在演奏娓娓动听的钢琴鸣奏曲。《祭侄稿》则饱含忠烈刚负气质,犹如朗诵一篇悲壮沉雄的词章。 而神韵又以骨力为根本,以博采借鉴为依托,以书家广阔豁达大度的胸怀为基础。这种骨力,不是指写字时用力的大小,也不是大力士的直观力,而书家大脑思维的驱使力,通过臂、腕、掌、指,传递到柔软的笔锋来实现,是将自然的刚硬之力转为柔婉之力——把全身之力转化为笔力。显然这种内涵力的转化,不能信手拈来,也非朝夕之功,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磨练,方可写出若“惊雷闪电、排山倒海”之骨气的字幅来。这种骨力,可以幻发无穷的艺术感染力,陶冶人的性灵,锤炼人的德性,激励人的奋发进取精神,当书家以“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自序帖》)的高涨兴致,热烈情感,振笔奋疾,于奔泻的情势中应机随遇,变化出奇、新里异趣;结字上下相贯,前后呼应,章法朴茂;点画刚劲洒脱,纤秾相发;结构聚散自如,宏中肆外,开阖擒纵、惊奇跳骏,险境化夷;行间错落参差,茂密而不因闷;节奏鲜明,意连势全,浑然自成的神力倾灌于观赏者,以此艺术之火去点燃他人心灵之火是,就会发生感情的外射,使书法家于下一代之间的感情产生倒流和合流,这个过程即书艺作品情感力的演变。 宋代书家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且养于心中无俗气”,因“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又说:“观颜真卿《中兴颂》,则宏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浮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可见书艺是书家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必不可少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下一代进取精神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书法艺术能激发下一代的创新意识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历史。 从象形文字到篆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演变时期。秦之后,遂兴隶书,结束了篆书匀描线条的用笔之法,使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长得到新的发挥,初则“随时从宜,靡有常制”(卫恒《四体书势》 ),用笔修短、粗细、起倒,纯任自然。后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立成规矩,方有提按、转折等笔法,使书法逐渐形成一门有法可依的艺术。汉末至魏晋,楷书初兴,行草也逐步风行,王氏父子为此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唐朝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器、闻鼓吹,见担夫争道等一系列生活现象中得到启示,对传统笔法作了大胆革新尝试,他在今草基础上“始弘八法,次演王势,更备九用,则万事无不该于此”(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新辟出狂草一路,“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信乎前所未有,堪称“神妙”,被人誉为“草圣”。“狂颠”怀素对张旭仰慕之至,但他却不被师辈的杰出成就所震慑,敢于以“狂”继“颠”,创连绵草新姿。有人称道“古法变尽新有余,始从破体变风姿… …弛象聚墨剧奔驰,满座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怀素以“狂’,传神,以“怪”得韵,那种前无古人的豪迈气概,痛快淋漓的革新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又如唐朝颜真卿立意绝去隶迹,创造出完整的楷书笔法,这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树立了继二王之后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自此后一千二百多年间,尽管书法流派繁多,名家辈出,但用笔基本方法,却未超出王、颜两大体系的范围。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它鲜明地道出了书法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运用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对大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传统,超越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如何正确理解“变”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做到不断地探索,推陈出新;对如何更新观念,正视现实,充实内涵,务必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协调等,都有着重要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下一代则应当从书家刚健奋疾的用笔,奇宕俊伟的结构和朴茂洞达的章法中,激发出热烈跌宕的创新情绪,奔突畅达不羁的豪迈气势,抒发出爽朗超逸的风神气度,从而按着时代的脉搏去开拓、去攀登,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作者简介:军旅书法家赵洪富,号戎墨轩主、二杆堂主。祖籍山东省蓬莱县长山岛,曾任16集团军炮兵旅副旅长、辽宁丹东军分区副参谋长。其书法作品在部队、地方各级书画展多次获奖。其行草书法挥洒自如、飘逸俊美、自成风格。所创作的小篆千福图集历朝历代百福之精粹,堪称一绝。其金文书法,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在《仲勋赋》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誉为“当代金文书法第一人”。其作品为日、韩、朝、泰、马来西来等中外友人收藏。现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丹东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军赋书画院院士(顾问),沈阳中山金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沈阳中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丹东大地书法专业委员会会长。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