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学生文艺

“飞羽掠天——吴大羽的诗与画”于北京画院开幕
时间:2016-11-15 11:23:27  来源:新浪网  作者:  

 “飞羽掠天——吴大羽的诗与画”于北京画院开幕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共同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吴大羽艺术基金会承办的“飞羽掠天——吴大羽的诗与画”于2016年10月27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展。展览聚集了吴大羽的油画、蜡彩、书信、诗歌等作品100余件,并首次公布了吴大羽的诗稿45件。此次展览,将从诗歌角度入手,去探求这位抽象绘画大师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诗与画的相互关照,为观众提供一次有别于以往展览的全新体验。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11月18日。

  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的拓荒者

  吴大羽,作为留法归来的第一代油画家,因其对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热爱,而成为中国早期抽象绘画的拓荒者。他的艺术实践与西方现代艺术同步,是世界范围内抽象绘画在中国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艺术家,吴大羽把他高尚的人格、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与中国人固有的诗心,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之中。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西方艺术的刻苦钻研,使得他能够将东方意蕴与西方绘画手法融会贯通。

  为了能向观众展示吴大羽卓绝的艺术成就,展览特别与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油雕院以及吴大羽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合力展出了这位艺术家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其中,《公园的早晨》(1973年,上海油雕院藏)并没有通过明晰可辨的花木来表现公园清晨的明朗,而是凭借无拘无束的笔触和跳动活脱的嫩绿、浅黄与黑白色块,创造了一片画家心中和谐、静谧的园地。而《色草》(1984年,中国美术馆藏)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斩获“荣誉奖”,是全国美展首次对抽象绘画作品授奖。这件作品使用了吴大羽钟爱一生的普蓝色调,画面中色与色的律动,虚与实的穿插,湛蓝的茎叶与暖色的花拥抱成一曲清新、欢悦的妙音。在当年,即使青年画家也未曾解放到这个程度,而这位82岁的老缶却前卫地轻松自如。

  腹有诗书气自华

  据整理,吴大羽留下的诗歌多达600余首,体裁遍及古文与新诗,体现了画家深厚的古文功底与文学造诣。展览从中精选出45首,这其中既有吴大羽对画家尊严与人格的定位,有他对理想王国的畅情,也有对世人不理解自己的苦楚与忧伤。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梳理,我们发现吴大羽并不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落寞文人,而是一位内心强大,充满豪情的思想家与哲人。他认为自己可以穿越百年,因此他说“我是不死的”;他无视于今生获益或者身后留名,所以他的诗亦无题、画亦无名;他内心崇拜严子陵、陶渊明等先贤偶像,于是,他立志要做今世画人的样章。

  随着这些诗稿的面世,一个真正的吴大羽得以浮出水面。他的理想、志愿与初心,将一应具现。

  《无题》(海上的夜)是目前所知吴大羽最早的诗歌。

  无 题

  海上的夜,

  今夜,海上没有星月,

  乌黑,乌黑,

  风吹,挟着雨点,

  船前行,带着旅客;

  船底栏杆太细瘦,粉饰着白,映着灯。

  光,分外白,白,

  看,无穷的黑,黑得浓厚,浓厚处,一点渔火,谁家的火,人的挣扎,

  你,你是否爱这黑,或者你为之恐惧,

  发抖,这黑,黑,黑!

  这首诗写于1922年吴大羽赴法国留学途经红海的邮轮上。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汉语并未发展成熟,而他已经把现代汉语诗歌的节奏、感觉把握地十分恰当。

  吴大羽推崇陶渊明,以及魏晋唐宋的文人情怀,他的古诗字句严谨,对仗工整,行云流水。让人感觉他仿佛是从魏晋、唐宋穿越而来,因为他和古典文化之间完全没有隔阂。但同时他又不是一个古人,而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新型知识分子。

  “飞羽掠天过影在,蓓蕊待发晴明枝。”

  这是吴大羽的诗句。吴大羽本名吴待,后自取“大道无朋,感君相知”以朋字去两撇,定“大羽”之名。这首诗暗藏吴大羽之名,同时也隐喻了画家对艺术前途的美好希冀,本次展览的题目恰出自此诗。

  飞光嚼采韵 势象显峥嵘

  在长期的中西文化关照中,更在自己所热衷的诗文与绘画基础上,吴大羽用心梳理、整合了许多既符合西方学理,又符合中国诗学文脉的新词汇,从而区别于西方艺术的阐释语言。

  他在一封写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中,提到了“势象”的概念。这显然是他的创造,一个以中国传统文脉为依据,融贯中西且具有创意的新名词。

  这势象之美,冰清月洁,含着不具形质之重感,比诸建筑美的体势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美的留其姿动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与其文字,他具有各种艺术门面的仿佛,独不备绘画艺术的基础。

  此外,飞光嚼采韵、拂情视感、风色、落觉、姿奏……这些均是吴大羽以诗性形象思维词意对抽象视觉语汇的个人表述。

  展览除吴大羽的诗稿与绘画作品外,还展出艺术家的通信与随笔。这些文献记录了他对艺术、教育、形式美感、抽象语言的诸多阐述,成为我们建构吴大羽艺术见解与思想体系的有力支撑。

  1. [内容来源:新浪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