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艺教动态

第三届国际创新儿童艺术教育论坛在沪举行
时间:2016-01-15 18:24:45  来源:  作者:  

  1月4日,由蕃茄田艺术和华东师大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创新儿童艺术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以“教学?创作: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的同步建构”为主题,发表演讲,展开对话,探讨教学与艺术的双重空间。

  开幕式:艺术是看不见的创新力量

  在开幕式上,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秘书长谷公胜先生首先致辞。他谈到,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重视德育,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不重视体育,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体质和生命力,而不重视美育,影响的则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民间美育教育遇到政策的春风,适逢其时,蕃茄田艺术的此次论坛就是一次很好的艺术教育活动,一定会对儿童艺术教育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他认为本届国际创新艺术教育论坛有两个特色,其一,邀请了众多国内外艺术教育专家进行研讨,并采取了工作坊形式,其二,这是一个知名高校和一个知名艺术教育机构的合作,整合了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资源。最后,谷秘书长寄语艺术教育工作者:让艺术教育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人生,为孩子插上艺术的翅膀!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先生在致辞中谈到,创新性的培养需要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人文底蕴丰厚的学校,华师大设计学院具有新锐的前卫意识,这次设计学院与蕃茄田艺术合作召开的本次论坛,必将对中国的艺术教育 的创新带来良好的促动。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代表瞿佳杰先生在其发言中肯定了此次蕃茄田艺术与华师大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接受,促进优秀艺术教育方法之间的交流。

  蕃茄田艺术首席教育官郑怡女士最后致辞,她谈到对于艺术教育创新的期待,认为在中国艺术教育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但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艺术对未来的改变。

  主题演讲:教学艺术家的新身份

  开幕式后,精中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台湾东海大学艺术社会学博士卢崇真女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教学艺术家:一个能恢复艺术全面价值的新身份》的主题演讲。作为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创造力,创造力与个体、艺术家与教学之间进行选择。也许艺术从来都不曾眷顾凡夫,然而艺术创造力真的那么神秘吗?在众多的解释中,卢崇真女士更认可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的看法:创造力是促使新东西存在的过程。这个创造力发生的过程只有艺术家自己最清楚,因此,教学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将“创造力的过程”应用于艺术教学的现场。

  作为一位教学艺术家,卢崇真本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看到了她带领孩子一起经历一场一场与艺术的“遭遇”,并在简单明确的“形式”限制里大胆发挥想象力,在自由与忘我中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教学与创作就这样结合在一起,它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也突破了原有的创作模式,使之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沟通与表达方式,让教师与学生、艺术与公众之间得以展开互动的和双向的对话。

  戏剧教育:来自清华附小的艺术教育实践

  清华附小艺术组组长吴跃猛先生的《如何用戏剧教育开启儿童的第二重生活》,为现场的观察带来深度感动。清华附小的戏剧课程有两个显着特色,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一是坚持开放课堂,“人人上台,班班有剧”。在具体操作上,清华附小通过表演、语言、形体、美术和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孩子的真善美,还采取“大小课程”的形式,以35分钟为基础课时,向下有15分钟的小课,向上有60分钟、90分钟甚至一下午的大课,灵活安排各种书法、音乐,戏剧等艺术课程。清华附小通过大胆引进戏剧教育让孩子爱上了艺术,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并积攒了一批适合孩子的原创剧本。

  在演讲中,吴老师介绍了一部全校师生投入排演的校史剧《丁香花开》。剧中,战争时期,清华附小(时名“成志学校”)即将南迁,最后一课上,炮火声中,孩子们与老师依依惜别,扮演老师女儿的小女孩一出场,满溢悲伤的脸庞和噙满泪水的眼睛就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孩子们将自己的真情带入到戏剧中,为观众再现了存留于历史中的影像,也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涤荡。

  Artplay:来自澳洲的高质量亲子艺术参与

  澳洲墨尔本市立儿童艺术中心Artplay的创意总监,西蒙?斯宾带来的专题演讲《Artplay:城市中的高质量亲子艺术参与与计划》。Artplay是澳洲首屈一指的亲子艺术活动中心,关于它的成功西蒙总结了五个因素:首先是专业艺术家的参与。艺术家是Artplay整个活动的中心,“我们所做的不是为孩子演,而是和孩子一起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创作者”。其次是活动空间的选择,Artplay的活动空间简单、开放、直接,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变化和移动的,也正因为如此它可以为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提供最大的可能,他们可以把想要的东西直接搬进来而不受限制。第三是提供支持的工作人员。优秀的支持者能够帮助艺术家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提供优质的活动材料提升活动的质量等。第四是敢于冒险的领导团队。Artplay会鼓励老师带领孩子做各种尝试,不怕脏不怕失败,让孩子在探索中获得各种体验。第五是Artplay的六个核心原则:1、包容,2、探索和创造,3、参与,4、以儿童为中心,5、精心设计,6、环保。

  Artplay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艺术,孩子可以获得自信;通过艺术,孩子可以合作获得共情的能力;通过艺术,孩子可以更有创作性地解决问题;而父母们也越来越喜爱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它们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学校内外的艺术教育”圆桌讨论综述

  传统的学科教育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面对这样的教育制度,艺术教育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产生什么影响?2016年1月4日下午,第三届国际创新儿童艺术教育论坛继续火热进行中,四位资深艺术教育工作者就“学校内外的艺术教育”这一议题展开圆桌讨论。

  四位艺术教育的实践者,分别从艺术作为教学法、艺术体验与艺术教育,以及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等多角度,不仅介绍了各自的教育实践经验,更从艺术体验环境和氛围,艺术教育与素质的方面,阐发了自己的理念。

  · 用艺术和爱打开孩子心灵

  圆桌论坛中,首先发言的是上海市市西小学校长蔡骏女士。上海市西小学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一大特色是“彩虹少年”计划。蔡骏女士介绍说,她们一直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淡化学生的身份差异,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比如说,有个叫幼幼的小朋友是个胖姑娘,她酷爱芭蕾舞。于是,她将自己学芭蕾舞的经历做了一个绘本,就叫做《幼幼的世界:跳芭蕾的小胖妞》。通过绘本的创作,幼幼赢得了更多的自信心。除了为孩子们量身定做艺术教育,上海市市西小学在硬件改造上也独具巧思。比如,她们把废弃的地下室改为美术工厂。以前边角料一般的走廊被改造成绘本读书廊。

  · 以文化为儿童艺术教育载体

  上海市震旦外国语幼儿园园长夏苗女士认为,幼儿园阶段的艺术教育,最关键之处在于打开孩子感知美的心灵,让孩子体会到艺术和爱。

  从基础建设角度来说,上海市震旦外国语幼儿园可谓“奢华”,除了非常现代化的校舍环境,他们还拥有自己的动物园、植物园、戏水池。在全球化的视野中,上海市震旦外国语幼儿园以文化为教育载体,特别是他们的特色“环球化教育“,令人眼前一亮。比如,他们会组织孩子们修习礼仪,参加下午茶会。将自然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们认识生命,感知生命,体验美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夏苗女士坚信,艺术教育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孩子们懂得把爱植入到生命之中。

  · 不听音乐会,不去博物馆,高中就别想毕业

  上海市田园高中校长陆振权先生笑言,他创造了开国以来第一个美术老师当校长的历史。

  艺术家出身的他,风趣诙谐。谈到对高中生的艺术教育,他的措施可谓个个都别开生面。比如,十年来,他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做到这样几件事。首先,每周要学一首歌。每天用十分钟时间来学习唱歌,一周时间就可以学会一首歌,高中三年下来就可以学会100首歌。这100首歌就奠定了一个人的音乐修养。除此之外,陆校长要求把上下课的铃声都改为世界名曲,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潜移默化获得更多经典的音乐教育。

  更为有趣的是,田园高中有一个校规。就是每个同学每年必须去听一次音乐会,也必须去博物馆参观一次。这些信息都记录在案,如有遗漏,就拿不到毕业证。

  · 不要以各种名义管理孩子们的童年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女士特别强调了艺术教育与素质培养,不只是在学校中的美术课堂上。借由不同的艺术活动创造出社会整体的艺术氛围,是一种世界趋势。而美术馆与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美术馆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场所,一个更为专业的氛围,给孩子们一个接触艺术作品和跟艺术家面对面的机会。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处于林立的写字楼之中,于2010年对公众开放。这里特别注重展览的品质,注重在博物馆里开展体验式和感知式的艺术教育,整合各方艺术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链中,获取更丰富的教育养分。

  傅军女士还认为,儿童艺术教育是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要以各种名义过分约束孩子,“管理”孩子的童年。

  提姆·布登:用生命见证教学艺术家的成长历程

  提姆·布登(Tim Budden)是一名英国剪纸艺术家,目前生活工作在台北。他深受中国传统剪纸的影响,希望将西方的审美价值和中华文化结合起来,用剪纸的方式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作为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客座艺术家,提姆对教学抱有极大的热情并很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来激发孩子对艺术的热爱。

  他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句忠告是:艺术,是通过体验、想象和创造,而让孩子们经历一段发现自己和世界的旅程。

  维尔尼卡·拉班:从形式中提取创作能力的另类教育方法

  维尔尼卡·拉班从事当代艺术教育二十年,她在法国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CAPC)专职负责儿童艺术工作室及夏季工作坊活动,除此之外也同时负责面向成人的艺术工作室。

  她说,“我们设计和开展的项目,都旨在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进行造型艺术主题的创作活动,发挥想象力,提高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维尔尼卡·拉班演讲的题目是《再现与启发:从形式中提取创作能力的另类教育方法》,她建议教师鼓励孩子们去尝试造型艺术的创作,这会帮助他们转化知识、锻炼技能、获得各种软能力。

  艾琳·欧尔:体现创造性过程的价值

  如何使孩子们在一个真实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喜悦和挑战?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价值?来自纽约的人偶艺术教育家尔林·欧认为偶剧可以锻炼孩子在众人面前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将想象中的冒险故事付诸实际,体尝表演前的紧张,经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作为一个专业的偶戏艺术教育家,尔林·欧从事儿童及青少年偶戏与叙事剧场教学超过15年。她纽约青少年艺术教育组织担任教学艺术家,并连续数年获得杰出教学奖。她认为,“艺术教育可以真正激发孩子去了解自己,并通过与他人的分享和反思,认识自己”。

  1. [内容来源:]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guohui]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