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心理访谈
国家/地区:中国
类 型:心理栏目
主持人:阿果、张小琴、周凌
首播时间:2004年
播出频道:CCTV12
播出时间:周五 22:00
在线播放平台:央视网
播出状态:播出中
重播时间:周六 01:35 06:00 13:35
《心理访谈》是CCTV12的一栏电视节目,也是提供心理学帮助的一个活动平台,由阿果、张小琴、周凌主持,播出时间为周日 10:38,每期节目都有具体的当事人到场,他们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如夫妻关系,亲子教育,人际交往等等向主持人倾诉,专家则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不同角度,帮助人们认知、梳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给出有大众借鉴意义的建议,以帮助公众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一、午夜访谈 心灵对话 《心理访谈》是全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每期20分钟,每天11:15在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播出,次日下午14:45和晚上23:25重播。
节目气氛温馨、动情,谈话现场平等、互动,节目调性积极、向上,且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气息。
二、 贴近生活 服务大众
《心理访谈》把自己定位为服务类节目,和以往不同的是,节目把关注的视角从生活服务上升到心灵服务。每期节目都有具体的当事人到场,他们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如夫妻关系,亲子教育,人际交往等等向主持人倾诉,专家则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不同角度,帮助人们认知、梳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给出有大众借鉴意义的建议,以帮助公众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三、全新栏目 全新理念
社会转型、竞争加剧、工作变动、人口流动……,个人的亚健康情绪及亚健康心理的积累,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因此,关注心理健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心理访谈》栏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的平台,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我们愿意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科学、客观的引导和帮助。
阿果
姓名: 阿果
所在单位:中央电视台 十二频道《心理访谈》
职业: 主持人
出生: 6月7日
出生地: 四川省大凉山
族别: 彝族
主要 工作经历:1994年 —2002年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
2002年—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
2004年—现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心理访谈》栏目
栏目箴言: 打开心灵之门,倾听心理故事,倡导快乐人生。心理的故事一旦打开——比天空更广阔,比海底更深邃,比我们看到的世界更让人回味无穷。
张小琴
女,文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主持人,主任播音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曾任《山东文学》杂志社编辑,山东电视台《道德与法制》栏目、全国普法办公室与山东电视台合办的《金剑之光》栏目制片人、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主持人。曾短期兼任《社会经纬》、 《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
1995年获得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金士明杯”第二届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社教类金奖。
2001年获得第五届“金话筒奖”。
1996年、1998年两次获得“金剑奖”全国优秀法制节目主持人奖。1995、1999年分别获得第二届、第四届金话筒奖银奖。
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编辑”。作为策划人和撰稿人、主持人参与制作大型系列节目《法治中国》,获1999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参与2003、2004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推出活动,担任央视记者节特别节目主持人、撰稿人,其中03年度的节目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特别节目类一等奖。
周凌
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1996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先后在《半边天》栏目和《生活》生活栏目担任编导。
2001年到《讲述》栏目任编导,后担任该栏目主编。
2004年10月开始参与《心理访谈》栏目的筹备工作,并担任主编。
寄语: 让每一个心灵,都有一个休息的港湾;让每一段人生,都更加精彩和成功。
《心理访谈》定位为服务类节目,但是和以往的服务类节目完全不同,以往节目主要定位是生活服务,而《心理访谈》则是心灵服务,是深入到人们心灵深处,解决心理问题的深层次服务。《心理访谈》也和以往的一些只是针对现象泛泛而谈的电视心理节目不同,每期节目都有具体的当事人到场,具体分析解决当事人的困惑、矛盾,这也使得节目的设置,更能够充分体现中央电视台提出的加强节目服务性、贴近性的宗旨。
即将与观众会面的这一栏目将以个案出现的心理压力、心理危机、心理困境为切入点,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如何应对的方法;栏目以心理视角解读个案故事和社会事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在大家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帮助人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以体现栏目的贴近服务性和实用性。
节目形态 别致新颖
据央视社教节目中心社会专题部该栏目的制片人梁红介绍,这是全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每期20分钟,每天在社会与法频道的23:10首播,每天上午11:35和下午15:25重播两次。节目鼓励当事人出镜,如有不愿意暴露自己身份的人经其同意,节目会在演播室现场设置一屏风以遮蔽当事人的形象。谈话氛围是温馨、平等、交流和互动,当事人娓娓道来,专家循循善诱,主持人和心理专家的引导态度乐观、达观和宏观,专家的分析合情合理、入耳入心,且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气息,整个节目的调性不仅积极、向上、进取,而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思考。
在节目的解读方式上,栏目提倡用心理学的视角,提示大众所不熟知的心理背景信息,并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开掘,并试图为当事人提供出解决方案。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栏目选择的当事人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是“心理病”的个案,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心理困惑,这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从栏目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心理压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栏目的设置着眼点不是在“病”或“问题”上,而是做在“压力与健康”上,针对人们普遍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来选材,这样不但扩大了选材范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但是面临心理压力而无所适从或非常焦虑的当事人也是节目的选材对象,而且最重要的是明晰了栏目的宗旨:是围绕着预防不良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积累爆发、如何塑造一个积极快乐向上健康的“我”这个目标而进行的。随着栏目的成长,在节目之外的观众网站信息互动中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