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张曼玉
外文名:Maggie Cheung
别 名:玛姬、小玉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身 高:168cm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64年9月20日
职 业:电影演员
代表作品:《花样年华》《阮玲玉》《甜蜜蜜》《新龙门客栈》《青蛇》《清洁》《宋家皇朝》《英雄》
主要成就: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艺术成就奖、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艺术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杰出贡献奖、戛纳国际电影节主单元评委
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单元评委、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单元评委、巴黎荣誉市民勋章、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
张曼玉(Maggie Cheung),生于香港,祖籍上海,国家一级演员,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
张曼玉获奖数量涵盖十余个国际影展。1983年获得香港小姐亚军出道,1989年至2001年共获得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和一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1992年2月凭借《阮玲玉》获得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04年5月凭借《清洁》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97年受邀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成员,1999年受邀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成员,2007年受邀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成员。
1998年踏上巴黎时装周T台专业走秀,开启了华语影星参与国际顶级时装周的先例。2008年被英国WGSN评入“影响时尚界的十大明星”,同年被《VOGUE》授予“时尚偶像大奖”。
2004年9月获巴黎荣誉市民勋章,2005年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艺术成就奖,2007年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杰出贡献奖,同年被《纽约时报》评入年度世界影坛22位伟大表演者,2013年担任台湾金马奖五十周年庆典大使,2014年以天命之年步入乐坛。
初出茅庐
1984年张曼玉主演首部电影《青蛙王子》,同年与张国荣、梅艳芳合演电影《缘分》,成为出道即做主角的影坛新星,被媒体视为“最有前途的女星”。导演王晶曾在自传《少年王晶闯江湖》中形容初入影坛的张曼玉是“一张白纸,毫无心机,性格比外形更可爱。”初出茅庐的张曼玉以清纯可人的形象示人,出演角色多是青春娇俏少女。
1984年至1985年,张曼玉为香港TVB拍摄数部电视剧,包括《新扎师兄》、《武林世家》等,被誉为无线五美之一、九龙女之一。1985年参演《杨家将》后离开TVB,此后没有再拍摄过电视剧。
1985年初,张曼玉签约经理人陈自强,自邵氏兄弟转而加盟嘉禾电影。当时同在嘉禾的成龙正筹备代表作《警察故事》,两人随后展开系列合作。张曼玉拍戏十分卖力,曾在《警察故事2》中为配合成龙的搏命式表演不用替身,结果被钢条砸得头破血流住院缝针。2005年成龙在专访《可凡倾听》中称赞张曼玉是“最早一个到,最晚一个走”的敬业演员。
1986年,张曼玉主演电影《玫瑰的故事》,筹备期间原着作者亦舒坚持只选张曼玉,甚至对导演杨凡表示:“我不管她会不会演戏,只要她走出来,我就要看。”这是张曼玉首次接触文艺影片,但彼时演技青涩稚嫩,电影效果差强人意,演绎功底尚处于摸索磨练阶段。
荣膺影后
1988年,张曼玉在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旺角卡门》中担纲女主角。《旺角卡门》常被视为是张曼玉严肃表演的起点,影片令她首次提名金像奖。此后主演了《流金岁月》、《再见王老五》、《我要富贵》等港产影片,演技开始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
1989年,25岁的张曼玉凭借关锦鹏导演的《人在纽约》(又名《三个女人的故事》)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这是她人生第一个演员荣誉。
1990年,张曼玉凭借《不脱袜的人》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同年凭借《爱在别乡的季节》获得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经过数年磨砺,张曼玉迅速崛起影坛,开始跻身实力派演员行列。
1990年前后,张曼玉吸引了多位香港新浪潮导演的注意,接连出演高质量影片,包括严浩的《滚滚红尘》(1990)、许鞍华的《客途秋恨》(1990)、罗卓瑶的《爱在别乡的季节》(1990)、王家卫的《阿飞正传》(1990)和陈可辛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1991)等。
形象多变
1991年,张曼玉主演电影《阮玲玉》,影片以戏中戏的形式展现。张曼玉在戏中“演绎阮玲玉本人”、“演绎阮玲玉所演绎角色”以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三个层次交互展现,颇具难度。1992年2月,张曼玉凭借《阮玲玉》荣获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成为华语影坛首位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演员荣誉的影星。贾樟柯曾对此给予评价[25] :“对演员宿命的认同,让她好像灵魂附体,这一刻我把她当做中国所有天才女演员的结合体。”
1992年,张曼玉在电影《新龙门客栈》中将客栈老板娘金镶玉的风骚、泼辣、风情、放浪、傲气、坚韧、义无反顾等特点完美融合于一身,塑造了一个名垂影史的经典武侠形象。影片被誉为香港新派武侠的起点,堪称华语武侠的一座丰碑。
1993年,张曼玉主演电影《青蛇》,在片中饰演一个不谙世事,但又妖娆魅惑不失灵动俏皮的蛇妖形象。影片拍摄美轮美奂,内容暗喻佛理,全剧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话色彩。
1991年至1994年,张曼玉还主演了《家有喜事》(1992)、《真的爱你》(1992)、《东方三侠》(1993)、《济公》(1993)、《赤脚小子》(1993)、《东邪西毒》(1994)等主要影片。在《东邪西毒》中,张曼玉将人物落寞悔恨的情感展现淋漓,令人看后心生悲悯,一段凭窗独白成为电影亮点。2008年《东邪西毒终极版》在戛纳影展展映。
在1984年至1993年的十年时间里,迅速走红的张曼玉大量接拍影片,电影产量占据迄今总量的五分之四,成为其电影生涯中最为活跃的奋斗期。1994年张曼玉决定暂时息影(该年公映影片为1993年拍摄),两年后重归影坛,开始持续放缓拍摄电影的频率。
中西合璧
1996年,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在看过《东方三侠》后对张曼玉十分欣赏,主动邀请她赴法拍摄新片《迷离劫》,张曼玉由此接拍首部外国电影,并以当中造型登上英国电影学院会刊《Sight & Sound》(《视与听》)封面。
1996年,张曼玉主演的另部作品、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被誉为华语最佳爱情影片之一,其情感丰沛的演绎在金马奖得到了“从未有过如此真实而精湛演出”的高度评价,立下教科书式演技范本。2013年《甜蜜蜜》修复版入选第七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经典单元展映。
1997年,张曼玉在电影《宋家皇朝》中饰演宋庆龄,这是其首次饰演革命领袖,其中西合璧的气质也颇能体现宋氏姐妹的西洋背景。电影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合拍故事片,配乐由着名作曲家喜多郎完成。同年,张曼玉担任第4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
1998年,张曼玉应邀踏上巴黎时装周T台为Hermes秋冬系列专业走秀,开启了华语影星参与国际时装周的先例。此后更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为Scherrer高级定制服T台走秀。张曼玉因此被视为华语影星接轨国际时尚界的先行者。
1999年,张曼玉应邀担任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
2000年,张曼玉主演电影《花样年华》,片中将旗袍的含蓄婉约之美展现淋漓,一度引领时代对旗袍美的品评。表演则被金马评委描述为:“在没有剧本参考的前提下,还能准确拿捏内心起伏,要在内敛的表演中收放自然其实很难。”电影《花样年华》在2012年被英国电影学院召集全球八百余位影评人评选为“影史最佳影片”第二十四位(华语电影第一)。2015年1月,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表演被美国《娱乐周刊》选入“影史上被奥斯卡忽视的51个伟大表演”第43位。
2000年,张曼玉为法国版《VOGUE》拍摄独家时尚大片。
2001年4月,张曼玉登上日本着名电影期刊《日本电影旬报》封面。12月登上法国着名政治新闻周刊《Le Point》(《观点》)的中国特刊封面。
2002年,张曼玉加盟张艺谋的武侠巨制《英雄》。影片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成为国产电影商业运作的重要里程碑。2002年1月,张曼玉与其余三位主演一同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
2003年9月,张曼玉以《英雄》中的红衣造型登上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会刊封面。2003年底,张曼玉与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再续戏缘。在电影《清洁》中,张曼玉独自撑起一部剧情平淡略显沉闷的欧陆文艺影片。除却精湛表演,张曼玉还在影片中大展英语、法语和粤语多语言功底,并亲自演唱了四首电影插曲。
2004年5月23日,张曼玉凭借《清洁》荣获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不仅宣告了亚洲首位戛纳影后诞生,也是华语演员首次因主演西方作品而获得国际大奖。戛纳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给予评价:“张曼玉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对于戛纳影后给她几乎没有经过激烈的争论,这是我们最容易做出的一个决定,她的表现毫无疑问值得这个荣誉。”5月2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就张曼玉荣获戛纳影后公开贺电,表示:“她在享有这么崇高国际声誉电影节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2006年《清洁》在美国上映后获得影评界赞赏,《纽约时报》将其评入年度影坛22位伟大的表演者,并有影评表示:《花样年华》角逐戛纳影后展示东方内敛气质,《清洁》则展示西方外放特色,两次表演形象跨度很大却丝毫没有违和感,足见其表演功底之扎实全面。
时尚教主
2004年,张曼玉先后登上《ELLE》(法国、新加坡)、《Madame Figaro》(法国、韩国)、《Harper's Bazaar》(新加坡)、法国《巴黎竞赛》、法国《世界报》(配刊)以及巴黎《戏剧权威》等诸多国际报刊封面。此外还为英国《i-D》杂志拍摄时尚大片,为国际铂金协会亚洲代言,以及成为最早担任路易威登(LV)专辑模特的华语明星(2004秋冬,2005春夏)。
2004年6月,成为《南方人物周刊》创刊封面人物。
2004年9月,法国巴黎市政府颁发张曼玉金质奖章(荣誉市民勋章),市长致词时表示:“她代表了优雅的气质,她身为中国人,又认同法国,是两国文化交流间一个绝佳的象征。”
2004年9月,第四度登上世界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封面。(四次分别为:1999.4,2001.1,2004.5,2004.9)
2004年10月,获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颁发表演成就奖(Achievement in Acting),并担任该届电影节评委。
2005年,适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颁发张曼玉艺术成就奖(Grand Prix Special des Amériques),美国亚裔国际电影节颁发张曼玉演艺成就奖(Cine Visionary Award)。
2005年底,为美国《Harper's Bazaar》杂志拍摄“Back to the Future”大片,时尚大师Nicolas Ghesquiere借此宣称张曼玉是他的缪斯。
2006年5月,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选择电影《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剪影作为本届戛纳官方海报,张曼玉由此成为首位登上戛纳官方海报的亚洲演员。
2006年10月,首次登上《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封面,成为登封VOGUE中国的首位女明星。VOGUE中国主编张宇十分赞赏张曼玉的时尚触觉,称其风格个性又不失智慧。
2006年11月,获得中国风尚大典颁发“风尚国际典范奖”。
2007年1月,担任奥迪英杰汇形象大使,与奥迪品牌展开合作。
2007年3月,应首届“苏格兰中国电影节”邀请参与大师讲座。
2007年5月,担任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期间与评审团及各界名流接受戛纳市长宴请。
2007年6月,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领奖时表示:感谢所有支持她和不支持她的人们,因为支持者的鼓励和不支持者的鞭策,让她决心成为一个好演员。
2007年11月,登上法国《解放报》(《Liberation Next》)封面。
2007年12月,英国皇家摄影师Patrick Demarchelier(帕特里克·德马舍利耶)拍摄皇家倍耐力年历,张曼玉成为五十余年间首位参与拍照的亚洲女演员。
2008年,获VOGUE杂志颁发“时尚偶像大奖”,并被英国WGSN评入“影响全球时尚界的十大明星”。同年还为意大利版《VOGUE》杂志拍摄二十二页时尚大片,并成为伯爵品牌(PIAGET,珠宝及腕表)130年历史上首位全球形象大使。此外还为连卡佛(Lane Crawford)全球代言。
2008年2月,担任美国独立精神奖颁奖嘉宾,颁发最佳外语片。
2009年11月,与导演李安压轴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红毯,个人压轴颁发“最佳剧情片”大奖。
兴趣延伸
2010年初,应老友夏永康之邀客串电影《全城热恋》,这是张曼玉自2004年以来首有影片面世,片中戏份约三分钟,片尾署名“张小姐”。张曼玉在2010年后加快了音乐创作和幕后剪辑工作,积极拓宽自己的兴趣道路。
2010年春季,成为英国艺术杂志《Glass》创刊封面人物。4月,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中国大使,为改善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生活状况不懈努力。
2010年夏,英国艺术家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拍摄影像装置艺术《万重浪》(又名《万层浪》),该装置作品由九块银屏悬挂形成,张曼玉在片中饰演海神妈祖。作品的电影版曾参展201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装置艺术于2013年11月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永久收藏。
2010年12月,担任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评委,并以评审团成员身份得到摩洛哥亲王接见。
2011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授予张曼玉荣誉博士学位,表彰其二十五年来对电影艺术的卓越贡献。9月,登上《费加罗》中国版复刊首期封面。
2013年3月,担任第14届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嘉宾,颁发最佳突破奖。4月,成为国际旅行杂志《Condé Nast Traveler》中国版《悦游》的创刊封面人物。5月,第五次登上《Vogue服饰与美容》(Vogue中国)杂志封面,VOGUE中国首期ipad版推出了张曼玉与摇滚的时尚短片,片中张曼玉抱着David Bowie(大卫·鲍威)的吉他,以特有姿态向偶像致敬。
2013年11月,出任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暨五十周年庆典大使,独自压轴金马奖红毯。同时还是唯一受邀参与“金马五十大师讲堂”的演员。
2014年3月,签约中国最大独立音乐公司摩登天空,在天命之年步入乐坛。4月,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放映了由张曼玉剪辑的主题短片《时代光影》,短片以当代香港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简述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
2014年5月,参与京沪两地的草莓音乐节(五人乐队成员:“重塑雕像的权利”吉他手华东和键盘手刘敏、吉他手夏炎、贝斯手博譞以及日本爵士鼓大师古贺泉)。5月1日首场选择家乡上海,张曼玉以上海话开场,这是其首次面对上万观众现场演出。翌日表演登上各大报刊头条,却因走音和沙哑低沉嗓音引发批评。5月3日北京场中,张曼玉登台即自嘲反省,称:“我会努力,我演电影演了20部还被说花瓶,(唱歌)给我20个机会吧。”但当日天公不作美,张曼玉演唱两首歌曲后沙尘暴风力超过八级,舞台接近坍塌。张曼玉起初拒绝停止演出的请求,称:“我可以站在(安全些的)台边唱,我不想停”,但最终被工作人员揽下,终止了音乐节后续演出。张曼玉开唱一事引爆五一假期,争议极大,一些乐评人和文化人纷纷发文探讨此事。
2014年11月,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和法国电影资料馆在巴黎推出“中国电影的女性肖像”展映活动,张曼玉为活动录制开幕视频。资料馆展映了《阮玲玉》和《万重浪》两部张曼玉作品。12月,日本《电影旬报》为庆贺创刊95周年,公布了创刊以来最大规模“All Time Best百大外国影星”评选结果,张曼玉列女演员第22位,亚洲女星第一。
2015年8月,张曼玉创作并演唱电影《恋爱中的城市》主题曲《如果没了你》。这是张曼玉首次跨界为电影创作主题曲,并亲自作词作曲担纲制作人。
短暂婚姻
1998年,张曼玉与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结婚,在巴黎度过了一段不同于在香港做明星,却十分自由快乐的时光。然而不久后为拍摄电影《花样年华》和《英雄》,张曼玉前后两年归国拍戏,与丈夫长期分居是感情转淡的客观因素,加上其喜爱自由的性格,最终在2001年底离婚,结束了三年半婚姻。由于这一时期张曼玉与梁朝伟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2002年张曼玉通过泽东电影公司对外公开声明,强调离婚与第三者无关。2003年,张曼玉与前夫阿萨亚斯再度合作电影《清洁》,一举夺得戛纳影后。此后张曼玉曾表示自己没有再婚打算。
自在,自由。
“我不想让大家觉得:张曼玉始终只是一个样子,没有感情,没有渴望,没有失败,只是完美地走来走去。好像《清洁》里的Emily根本不是一个美女人,甚至也不是一个好女人,但是她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着迷。我希望拥有粗糙但强大的力量,胜过虚伪的美丽。”——2007年《时尚芭莎》专访。
“与其说她是个传奇,不如说她是认真生活的真女人。在镁光灯的追逐下,她一次次在人生转折点选择放弃,找回那个更自由、更洒脱的自己。”——2012年《悦己》专访。
张曼玉常年辗转居住于香港、伦敦、巴黎和北京四座城市,通晓中、英、法三国语言。对她而言,电影只是真实人生的一部分,那份热忱并非来自于一箩筐各式各样的大奖,她不愿把那变成自己的束缚,变成纯粹的工作任务。相比之下,自在惬意的生活才是核心。自2004年荣获戛纳影后,大制作接踵而至,张曼玉却都一一婉拒,在事业巅峰期选择了息影。在她看来人生不应该只有拍戏:“四十岁后我突然多了些人生思考,觉得人生不应该只有拍戏。每天待在片场里,外面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像个白痴一样。我觉得是时候应该停一停,去真正感受生活,丰富自己的见识和兴趣。我现在基本是想到什么,就会尽量去满足自己,什么都想尝试,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2013年11月,张曼玉做客金马奖五十周年大师讲坛时做了个比喻:“我觉得人的一生可以有三条命。如果我演戏演到70岁,那只是一世人。如果还做剪辑呢?又做音乐呢?这样是不是比我演戏演到死更好?”只因为“演了无数次别人,终于可以做一回自己。”2004年迄今的十年里,除却零星客串,张曼玉没有主演过任何新戏。随之而来的是两次新尝试:一是跨界引领时尚设计,二是完成早年没有实现的音乐梦想。
梦想,勇气。
息影后的张曼玉跟随独立音乐人玩起了摇滚,无论是作词还是作曲,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她看来充满乐趣。事实上音乐更早于电影成为张曼玉的梦想,却始终未能如愿。直至2003年拍摄电影《清洁》,张曼玉在音乐人的鼓励下主唱了四首英文歌曲,由此开启了音乐之旅。此后张曼玉一直与各地独立音乐人寻找适合自己的音乐,2012年10月首次借助《VOGUE》 庆典晚宴现场献唱了自己创作的《Visionary Heart》(幻影之心),以朋克曲风向外界宣告了跨界音乐的决心。至于外界对其发型凌乱抑或身材消瘦的说辞,张曼玉虽未一一回应,但曾表示“好的坏的都是做自己”,她说欣赏麦当娜,因为对方“敢于做自己,不断向前走,不怕别人说什么。”
然而比起加盟时尚界的一帆风顺,跨界音乐有些出师不利。2014年5月1日,张曼玉带着后朋乐队,以摇滚曲风、纷乱发型以及沙哑低沉的嗓音登上舞台,彻底抛开那个“菲林里红毯上的优雅女神”,践行她在金马讲坛的誓言:“我想先演好张曼玉这个角色,自己没有弄好自己,张曼玉是谁我都不知道。”然而开唱后争议四起,除却首场出现走音而备受批评,颠覆形象的行为亦被些许人斥为明知后果的出丑。但张曼玉在第二场北京演出即诚恳表态:“我会努力”、“我不想停”。毫无疑问,这是张曼玉在功成名就后的一次自我归零。于她而言,过去的荣耀已成过去,此后的张曼玉更想变身一位乐坛新丁,如同当年那个“演了20部电影还被叫花瓶”的影坛新星,迎着未来可能的一切批评嘲讽,因追逐梦想而无悔。
年龄不是问题
2010年,张曼玉在威尼斯电影节接受新浪专访时谈到对于年龄的看法:“亚洲人比较介意老这件事。我小时候在英国长大,然后在巴黎生活了十年,那里的人没有这种观念,所以我吸收了一些他们的想法。老不是一个问题,只要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天有意思,就没有20岁或40岁的问题。但是回来亚洲就会有这些压力,会听到别人说,哇,这么老了!当然中国人很介意老,可是这是不好的。每个人都会老,为什么非要年轻、没有皱纹才算是美呢?人不是一定要美,而是要有意思,做人做事有意思。我觉得美不是一切,它很浪费人生。美要加上滋味、加上开心、加上别的东西,才是人生的美满。”记者陈弋弋则称张曼玉时时不介意皱纹存在的大笑,“把美给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