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精品画廊

看历代画家如何描绘女子形象
时间:2017-03-20 08:40:19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作者:  

   

 

  《女史箴图》(局部)上的女性形象

  《女史箴图》根据西晋张华的文学着作《女史箴》绘制而成,图中描绘了贵族妇女生活的一些场景,表现了当时社会所标榜的女性美的典范。这幅画中的女性,容貌端庄秀丽,身材修长,长裙曳地,气质十分优雅。她们安详而又从容地服从社会给予自己的角色分工,致力于服侍男人, 奉献自己,这样的女人被社会表扬并树立为榜样。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由于受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当时社会非常注重人的气质形象,这也影响到了画家对女 性美的态度。同一时期其他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洛神赋图》中的洛神,虽然身份、装束不同,却同样具有这种秀丽修长、气质优雅的美感。

  

 

  洛神赋图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着名的仕女画家。他们笔下的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朝的《簪花仕女图》,但是受中国古代绘画风格的限制,没有透视和明暗,不具备对于细节的准确捕捉。很难想象出以前美人具体的容貌,只能看出唐代喜欢身材丰腴,面如满月的。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她的生活奢侈、豪华。画家在这方面的表现极为精到:红裙,青袄,白巾,绿鞍,骑鞍上金缕银丝精细的绣织,都显得十分富丽。夫人的体态丰姿绰约,雍容华贵,脸庞非常丰润,具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

  晚唐及五代:清瘦娇媚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变革。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开始注重表现女性身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一改盛唐时期臃懒的体态画风。

  宋代:清新婉约

  

 

  北宋 王居正 《纺车图》

  唐朝过后是宋朝,肥唐宋瘦,宋朝流行瘦美女。

  宋代时期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昌盛,仕女画的题材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地步。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画风也更为写实自然,造型严谨。

  明代:典雅恬美

  

 

  明代是是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人物的造型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局部

  此画中人物造型看似来自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图中人物唐妆打扮,高髻长裙,帔帛飘举,衣裙舞动,形象纤秀,有飘飘御风之态。图中湘君、湘夫人 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画面不设背景,作者利用画面的空白,衬托了人物款款而行的动态,格调清古幽淡。

  

 

  明末 陈洪绶 《斜倚薰笼图轴》

  陈洪绶把对妇人的喜爱也带入了画中,与以往传统仕女画相比,他一改传统闺怨女性形象,让画中女性从被人看的角色转化为具有自主性的角色,赋予她们自身的情思,平等地、充满同情和欣赏地表现她们的内心世界。

  

 

  陈枚《月曼清游图》

  清代:病态娇美

  到了清代,已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这一时期,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都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不过尽管是程式化“病态美人”状,仍然强调姿态优美风格,崇尚淡雅飘逸。

  

 

  清 康涛 《华清出浴图》

  此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人物造型准确, 虽用笔细致,却无媚俗之感,有院体之风,线条多用铁线描,流畅圆润,飘逸不凡,敷色十分讲究,体现出不同衣料的质感。

  

 

  清 焦秉贞 仕女图

  

 

  近代 张大千 《双美图》

  

 

  近代 林风眠 《持花》

  1. [内容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