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艺术家

吕斯百与西北师范大学艺术系
时间:2016-07-08 10:01:06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  

   坐落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黄河北岸的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9月将迎来它的110年校庆。百余年来的曲折历程,是中国二十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艺术教育从诞生到不断发展的历史缩影。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12月17日(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由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1),1923年7月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迁陕西城固并成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图2),其中的师范学院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承了原北平师大的所有),1940年4月教育部令其迁往兰州,李蒸校长于6月来兰考察选址,“查得兰州西郊六公里、黄河北岸沿甘新路(现为兰州安宁东路)之处”〔1〕为宜。1941年在十里店购置275亩土地和35所平房(以供办公和住宿之用),经5月至10月筹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分院成立,并于11月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12月底开课,首届招生150人。1942年至1944年底,西北师范学院全部从陕西城固迁校兰州,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在校教师159人,职工66人,学生1020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国教育界掀起“教育复员活动,许多学校被准予复校。西北师范学院几经周折,于1946年6月部分教职员工和300名学生转走北平复校,1946年11月恢复校名为北京师范大学,而大部分教职员工和学生留在了西北师范学院〔2〕。西北师范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3〕也因此同根而生,风雨相依。

  1950年,因为吕斯百的到来,西北师范学院创建起了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艺术系,这个系的诞生,像雨露一样,滋养了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也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图3)

  初来兰州

  吕斯百正如他的许多前辈或同辈一样,在二十世纪初战乱的年代里,为中国民族艺术的振兴与发展而苦其心志于海外学艺。1928年,经徐悲鸿推荐,到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班(三年级)和里昂中法大学学习,1931年秋毕业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深造。1934年回国后执教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默默投身于中国崭新的美术教育,并以严谨的态度和真挚的感情勤奋地探索着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化道路。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大典后的吕斯百被派到北京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所经过了十个月的政治学习,这不仅使他在自己在思想和生活上得到解放,而且使他有了为人民而做艺术教育工作的深切愿望,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在政府的委托和徐悲鸿的鼓励下,离开了江南美景,放弃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舒适生活环境和家庭的温暖,于1950年8月与同在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的洪毅然和刘文清来到了刚刚获得解放一年(1949年8月)的兰州。第二年,韩天眷也来到了西北师院。(图4)

  当时有着16万人口的兰州,经济极为困难,吃饭是大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教育正陷入危机之中。正如1949年7月第三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1942年3月创刊)中所说的那样:“许多年来,从事教育文化事业的人士,受尽了辛苦,遭尽了饥荒。”西北师范学院所在的兰州十里店,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学校的唯一交通工具是一辆专供校长或其他领导进城时乘坐的马车,其他师生要进得城去则步行或乘坐羊皮筏子。直到1953年,学校才拥有了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车和拉水的一辆大卡车。学校的办公楼是十里店唯一栋土木结构的楼房(图5)。当时没有电灯点煤油灯,吃水是靠毛驴和牛从黄河里驮来,然后倒进缸里,加明矾澄清后饮用。吕斯百和洪毅然、刘文清、韩天眷就住在十里店的平房里,窗户上糊着纸,风一吹满屋子是土。为行走方便,身着西装或中山装的吕斯百总穿着一双钉有轮胎掌的布鞋。吕斯百的学生陡剑岷非常感慨地说:“现在回想起来吕先生他们到西北来受的那个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是全心全意,把心放在艺术系的创建上。”

  创建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

  1949年秋,吕斯百来兰之前,刚刚成立的艺术系一片空白,没有设备,只有一间原劳作科时所用的厂房,美术教师只有魏同仁一人。面对这样的现状,吕斯百等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系的建设当中。首先将厂房它改为画室,自己设计制作画凳、画板、画桌和柜子等教学用具,添置了三十个以上的石膏模型和一百余册图书,并成立了一个小型图书室。吕斯百坐火车把石膏模型从南京运到西安后,就只能坐敞蓬汽车到达兰州,三四天的颠簸路途,为防小型石膏像被损,吕斯百就一路小心地抱着。吕斯百还从北京、南京等地购得许多静物、衬布、地毯等,教学生烧制作画用的木炭条。吕斯百从1950年8月至1951年7月一年的艰苦创业,扩充了教学设备,改善了教学条件,开创了美术和音乐专业教育,建立起了一套合理的教学秩序和课程体系(见表一)。

  为“适应目前中等学校对美术音乐师资之迫切需要”,1952年上半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西北师范学院增设史地、中国语文、美术音乐三个专修科,美术音乐专修科为两班(并非分别设置),学制1年。学生原计划保送100名(陕西30名、西安10名、甘肃40名、宁夏10名、青海10名),但实际到校64人,5月开课,所开课程分单元设置(见表二)。

  1952年7月吕斯百在给学校的报告中写道:“经两个半月的教学过程,专修科同学不断反映意见,主要的是学习时间太短,设备不做,先生缺少……风琴最好能有十五架(现有四架,上海定制的六架未到)……拟请添盖七十人至一百人之教室一间……练琴室八间至十间”,“务请教育部调派声乐教员至少一人,键盘教员一人,以解决师资问题”〔4〕。当时艺术系美术组有教员5人(专人4人),音乐组教员1人,助教2人,每人上课时间均在15至20小时左右。(图6)

  表一:1951—1955年艺术系美术科开设课程

  年度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

  美术科开设课程中国通史

  社会发展史

  心理学

  素描、速写

  艺术概论

  俄文

  音乐

  教育实习

  艺术实践新民主主义

  世界文学及中国文学

  世界史及中国通史

  俄文

  心理学

  艺术概论

  素描

  图案马列主义基础

  俄文

  教育学

  世界文学及中国文学

  世界史及中国通史

  素描

  图案

  选修(制图学、教育史、漫画创作、中国美术史)马列主义基础

  教育史

  素描

  色彩画

  国画教材教法

  创作(年画、漫画、连环画)政治经济学

  哲学

  学校卫生

  色彩(油画)

  彩墨画

  教育学

  教材教法

  国画教学法

  表二:美术师资培训班课程计划

  单 元周数课程主持教授参加教授

  讨论、计划一周调查、讨论、计划吕斯百全体教授

  素描、速写十周艺术概、素描、速写韩天眷洪毅然、吕斯百、祁伟

  图案 、漫画十周图案法、美术字、图案设计、漫画、素描刘宏宇吕斯百、韩天眷、梁黄胄

  色彩画、年画十周水彩画、年画、实用美术刘文清年画创作全体教授参加

  总结一周考试、评定全体教授全体教授

  吕斯百为解决艺术系师资问题而四方求贤,使艺术系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吕斯百到来之前,艺术系教职工只有10人。而到1957年时,艺术系仅美术科已有教师职工20人,其中教授3人:吕斯百(1950.8.1)、刘文清(1950.7.1)、韩天眷(1951.1.1);副教授3人:洪毅然(1950.8.1)、刘宏宇(1950.8.1)、方匀(1952.10.1);讲师3人:祁伟(1954.9.1)、陡剑岷(1948.8.1)、王启民(1953.8.20)、教员1人:潘国彦(1956);助教4人:马化龙(1956.9.16)、艺文(1956.9.16)、于然(1956.9.16)、赵廷昌(1956.9.16);办事员2人:张素涵(1953.10.1)、庄静(1954.9.1);教育干事1人:徐改会(1956.9.16);资料员2人:王福增(1956.9.16)、宁师云(1956.9.29);资料助理员人:张如金(1956.9.14)。另外,从1950年开始,艺术系先后请来的兼课教师(或教授)有:曹陇丁(毕业于上海美专)、邱希之、祁伟(1949.9.1)、常书鸿(1950.5.1)、范振绪(清末举人,善山水)、陈懒云(吴昌硕弟子,中医大夫兼画家)、黄胄(1950.9.1)等。

  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初具规模,拥有了在全国极具实力的师资队伍,他们大多数是留学归来或是艺专毕业的全国知名画家和教育工作者。

  吕斯百的教育与艺术思想及影响

  作为西北艺术教育开拓者的吕斯百,在西北师范艺术系所倡导的美术教育教学思想,在继承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基础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倡导艺术综合化教育。吕斯百认为艺术教育是综合的教育,由家庭、社会以至学校,逐步发展。“艺术教育的发达,并不是养成三五个艺术家而已,必也要家庭艺术化,社会艺术化,有千千万万人普受艺术的洗礼”〔5〕。吕斯百综合化的思想中还包含着教书育人的核心观念,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启发审美力和培养审美素质。

  第二,在美术教学中强调基础训练和创作教学。因此,他重视扎实的素描速写训练,强调画面形式与情感表现的统一,重视基础训练与创作的关系,“不能基本训练是一套,创作是一套”〔6〕,1950年9月,他几经周折请来黄胄给学生教创作课(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

  第三,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1952年艺术系制定的速写教学计划大纲中,就规定速写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个体描写、集体描写、工作描写、生活描写、动物描写、自然描写。吕斯百多次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兰州阿干镇煤矿、建筑工地、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和写生,并参与在“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等各种运动中。

  第四,把艺术教育与传统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吕斯百在艺术教育中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组织学生到麦积山、炳灵寺、敦煌石窟等文化古迹参观考察,“在这许多伟大而优秀的劳动人民创造面前,不由得引起我们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热爱”〔7〕。吕斯百在后来的素描教学中重视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表现。

  吕斯百坚守兰州为艺术教育苦苦奋斗了7年,他的学生王启民先生说:“吕斯百在美术教育方面付出的心血,远远超过了他艺术创作的辛劳”,他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艺术教育者。从1950年至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科招收二年或五年制学生和师资培训班学生共计320人,学生覆盖全国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宁夏、山西、河北、山东、辽宁、哈尔滨、四川、湖南、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地。从西北师院艺术系毕业的学生,不断加入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行列,极大地拓展和促进了中国二十世纪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在世界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1957年毕业的杨鸣山,在90年代就成为澳大利亚皇家艺术协会的会员。

  在艺术创作中,吕斯百在五十年代初虽然走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路子,吕斯百在《学习列宾和列宾的技法》(西北师院《科学研究文集》1956.7)一文中阐明了他的这一观点。他更倡导艺术创作的民族化与风格化。吕斯百在1956年8月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油画教学会议”上说“风格不能离开民族形式”,“应反对学习中模仿某种特定风格,但学生具有某种风格的倾向不必禁止……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各个不同的个性给以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法,鼓励自由创作,不要用一个方法来指导”。〔8〕在西北师院的7年,是他油画创作的高峰时期,朴实浑厚的画风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证。虽然当时运动频繁,但他的内心世界澄净而积极,他笔下所表现的西北黄土地也是那样高贵和灿烂。

  1957年底,吕斯百因夫妻长期分居的问题而离开了兰州而继续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工作,直到1973年去世。1958年,教育部批准在兰州成立了兰州艺术学院,并入师大美术系,常书鸿担任院长。1962艺术学院因国家经济原因撤除,美术系又回到师大。1996年,学校在原美术系和音乐系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2006年1月,成立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初学院改制为国画与书法、油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4个系,3工作室和4个研究中心。有艺术学、美术学和艺术硕士三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教职员工54人,在校本科生800人,硕士研究生近200人。

  “热爱艺术,更热爱教育事业”的吕斯百,在兰州时画过两座桥,《兰州握桥》(图7)和《又一条新桥通过黄河》(图8),他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但贯穿了西北乃至全国的艺术教育之桥,历史虽然会留下太多遗恨,但历史也会永远铭记那些创造历史的人!

  注解:

  〔1〕《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王明汉、衡均编写,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2〕1958年西北师范学院划归甘肃省管理,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3〕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重新调整艺术学科,1987年恢复建立艺术教育系,1992年整合为艺术系,2002年扩建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院现设有六个系:影视传媒系、音乐系、美术与

  〔4〕吕斯百写给学校的报告,西北师大档案馆。

  〔5〕吕斯百《艺术学系之过去与未来》,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5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989年12月版,第613页。

  〔6〕吕斯百《关于素描教学中如何对待模特儿的问题》,《美术》,1955.2,第18页。

  〔7〕吕斯百《麦积山介绍》,《甘肃日报》,1956.8.22

  〔8〕《美术》,1956.12,第7页。

  1. [内容来源:中国书画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