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云:“远水若至,临之已快,少有道气,终与俗违。”依我之见,朱银富先生的书法作品颇有几份道气、仙气。
我很喜欢朱银富先生的书法。
一很喜欢他书法作品的用笔。书法的重要问题就是笔法,笔精才能字妙。其用笔朴秀兼全,巧拙互见,灵活多姿。作字主副笔分明:主笔墨酣气厚,强其筋骨,张其体势;副笔轻巧跳荡生发灵活。而最值称道是先生于点画精微处的把握和理解。何谓精微处,是指经意不经意间自然流露出的一些小道道点画痕迹。它的出现倍增了先生书法作品的深层艺术魅力。
老子有云:“见小曰明”,意思是能看见细微的地方才叫光明。当你看到了花丛中的一片绿叶,叶片上闪烁的露珠,露珠上你的影子,影子在随露珠滑动,这才是好眼力。此可谓小中见大,滴水中见太阳。透过精微处我仿佛看到了朱银富先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固执地认为,留意于点画精微处,往往书法作品的妙处就源于此。不要以为我夸大奇谈了,这是内质上的东西。
二是喜欢他书法作品的意蕴。“书法之道,非雕虫小技,万古风精全在点画之中。”书道之难,难就难在点画穷尽的变化而汇万象生机;体势在涵奇于正,变化险绝后复归平淡,“计白当黑”,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又不失古人的影子。
从朱银富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用笔出势在赵之谦、何绍基、颜真卿、王献之之间,点画圆活生动,奔逸跳宕,气韵天成,时有纵横长线之展,但势疾意和,故含蓄内敛。结势于唐楷法度,汉《张迁碑》高古朴茂,蓄聚凝神,求形质之精。这就对了,碑帖结合,沿着两大体系相互嫁接,互为表理,把血脉流于点画之间、神采凝乎中宫之内,滋味无穷,造型意境深远。
书法不可不重视形式,但一味强求反失自然之精神气韵。朱银富先生深谙此理并卓见功性。君不见其书法作品大大小小、疏疏密密、天真潇洒之意态,幽深无际、平淡而又思致。
三是喜欢他书法作品的格调。所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刘熙载)人的先天禀赋、后天耕耘,存内心的真情实感及高远的志向,是决定其书法艺术格调的根本。孙过庭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掺,本乎天地之心。”优游于点画间流淌的笔墨那是书者生命之迹,是书者的心和书法的眼睛。其实书之格调亦人之格调。而有格调的书法作品,皆是出于那些有作为内心又有想法的人,不随波逐流,即使身边一片繁华,也一尘不染。刚过而立之年的朱银富先生确有如此之境界。其书法追求萧散简远、高古空灵的审美意境和风神飘逸的艺术格调。余欣慰之余,亦增敬意。还是让朱银富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来与人对话吧!故不赘述。
此时,我不禁想起于右任对客寒暄挥毫,满纸皆有意;黄山谷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书得江山之气;苏东坡人立于地,可他的胡子却飘在高空之上;还有陶渊明及李太白……高人就是高人,境界就是境界,这你没有办法。
行文至此,余感慨良多。朱银富先生出生于安徽含山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微寒,十多年来墨海砚田深耕不辍,磨砺跋涉,上下求索,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入展、获奖于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等主办的各类重大赛事十余次,实属不易。
愿朱银富先生能勇猛精进,更上层楼,并于书法清奇、旷达、飘逸再续升华。余拭目以待。
朱银富先生作品赏析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