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艺术家

开张一年圈粉千万 这家博物馆的套路不简单
时间:2017-08-25 15:29:11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一位温文尔雅的博物馆馆长,从90后女儿那学会了“Freestyle”,也从他年轻的高学历运营团队那掌握了很“Q”的宣传话术。

  他能熟练运用最潮的网络语言,但还会笑着说:“我依然是一个严谨的考古学家。”

  他是成都博物馆新馆馆长——李明斌,“掌舵”博物馆一年以来,将深厚的历史沉淀与多元的现代呈现手段灵活结合,为公众打开一扇纵横古今的时空大门,守护着城市精神“根脉”。

  年仅1岁的“网红”博物馆,圈粉千万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参观人数108万;

  34场系列讲座,网络直播观看人数1000万;

  接待游客人次300万;

  微信发布174条,粉丝量30万;

  200场社教活动,参与人数2万;

  “马龙俑”、越王剑夫差矛登上微博热搜;

  145位讲解员讲解场次5649;

  “第100万”位观众进馆登上《新闻联播》。。。。。。

  

▲成都博物馆外市民排队“长龙”

▲成都博物馆外市民排队“长龙”  2017年6月11日,成都博物馆1岁了。

 

  这不仅仅是开始,也是博物馆深厚积淀下的涅盘重生。

  成都博物馆(以下简称成博)从位于大慈寺的旧址到天府广场新馆,经历了半个世纪,凝聚几代文博人的探索和奉献。

  

▲成都博物馆馆长 李明斌

▲成都博物馆馆长 李明斌  李明斌攥紧时代的接力棒,面对一次次“大考”,一年的时间上交了这张沉甸甸的成绩单。见证成博成长的人们并没有直接“打分”,但他们看展成群结队,进馆神情专注,出馆分享一二——“用脚投票”,纷至沓来。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高规格大展风潮“搅动”全国。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罗伟章参观时不禁惊叹:“涅盘窟的卧佛真的太美了,你只有俯下身子,怀着虔诚的心,才配欣赏卧佛的美!”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  “我们其实有一个思考:尽量多的满足公众的需求。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关注的对象广博丰富。只有真正喜欢、认可‘这是个有趣的地方’,他们才会愿意来探索。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冲动。”

 

  因为理解,所以尊重。

  李明斌和他的成博团队把人们印象里神秘而“高冷”的博物馆拉下神坛,让逛博物馆,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沁润式文化挖掘体验让历史“活”起来

  公众的文物艺术品鉴赏能力在提高,深入场馆进行文化体验已经是一种常态。

  “刚高考结束,最近的‘帝国夏宫’、‘石湾窑陶瓷展’她都有来看。”李明斌的女儿对历史知识体系没太大兴趣,与馆长老爸学习方向“背道而驰”,分科时选择了理科。

  但正如很多人一样,她喜欢逛博物馆,享受独自走近历史的代入感。

  

▲“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进行中

▲“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进行中  成博不满足于单纯地为文物提供一个展示空间,而是形成独具气质的文化生态。“成博会根据不同的特展,搭配丰富的主题活动,立体地、持续地释放展览主体的文化渊源。”

 

  

▲俄罗斯朋友体验《小天鹅》皮影戏

▲俄罗斯朋友体验《小天鹅》皮影戏  雾里看花,怎比洞若观火?

 

  李明斌希望市民们到成博获得的是沁润式的文化挖掘体验,而不只是走马观花式“到此一游”。

  “以敦煌特展为例,我们几乎没有遗漏一个展览所有能呈现的活动形式。比如高密度、高水平的学术讲座,3个月展出期间,举行了22场包括‘敦煌女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内的顶级专家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配套社教互动等等。”

  

▲樊锦诗先生《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学术讲座

▲樊锦诗先生《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学术讲座  丰富、高质量的展览活动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知识渗透平台。“这是成博能够持续不间断吸引观众来的主要原因。”

 

  如今,成博已经成为年轻人“打卡胜地”,他们因好奇与憧憬而来,带着有所获的认知与体验归去。

  “成博的每次展览都好用心。现在我和室友不光关注霉霉演唱会,还会时不时看看成博官微动态。朋友来成都,除了逛太古里、春熙路,成都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必推荐的地标之一了。”读大三的刘莹已被“俘获”,成为成博的迷妹。

  精神家庙守护人:一座城市数千年形成的气质,不易改变

  成都,这座拥有超过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名城,在岁月的流转中从未改变它独有的城市气质。

  成博,是一部展现成都恢弘历史的“百科全书”,是成都人的“精神家庙”。

  李明斌说:“我们以前传统的家庭都有一个祠堂,认祖归宗。成博就像成都人的‘精神家庙’,在这里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成博通过几千年成都通史的展示,完整地展现了它在整个中华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精神家庙”的提法出自8位到成博参观的成都本土艺术家,他们参观完成博后感慨万千,认可成博对于成都人文历史呈现的贡献,于是有了成都人的“精神家庙”。

  

▲清代光绪二十年“四川省城街道图”

▲清代光绪二十年“四川省城街道图”  李明斌作为家庙的“守护人”,他明白成博究竟在“守”什么,“护”什么。“守”的是深植于巴蜀文明的天府文化根脉,“护”的是成都人内在精神的平和与自信。“天府文化的根来源于巴蜀文明。我们把巴蜀文明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天府文化。这是一个延续古今,动态发展的过程。”

 

  

▲民俗厅展示

▲民俗厅展示  在时代的巨人阔步前行的当下,成都城市面貌发生着改变,李明斌看到不变的“城市之心”。

 

  他说:“整个城市在数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城市气质,不是说变就变的。”正如同成博镇馆之宝——石犀,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作为李冰治水的见证者,作为都江堰福泽天府的见证者,以敦厚简练的造型,不变的姿态彰显着国家自信。

  

▲镇馆之宝 石犀

▲镇馆之宝 石犀  人们把逛成都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里穿行于古今的时间长河里,徜徉在中外灿烂文明的瑰丽寰宇之中,文明流淌绵延。

  文物艺术品鲜活有生命力,展柜自带“小气候”保证藏品处在“恒湿恒温”环境之内,场馆空间宽敞而有张力,成博人专业而亲切。

  博物馆的使命,大概就是如此吧。。。。。。

  -END-

  内容自:成都博物馆、遇见四川|部分图片自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