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鉴藏知识

品味古籍:《书谱》的独特见解
时间:2016-08-18 10:53:00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  

   

唐代孙过庭《书谱》局部

 

  唐代孙过庭《书谱》局部

  唐代孙过庭写过一篇专论书法创作的文字,叫《书谱》。文章用了四六句的骈文,朗朗上口,凡是练书法的,几乎无人不知这篇文章。

  唐人书法,强调继承传统,尤其注重法度。那时讲的传统,就草书楷书行书来说,主要是汉魏两晋,尤其推崇王羲之。王羲之对自己书法的评价比较准确,说他的楷书和钟繇比,并不逊色,“或谓过之”,至于草书嘛,和张芝比,“张草犹当雁行”,意思是自己略逊一筹。但是王羲之又说:如果我能像张芝那样勤苦练习以至于“池水尽墨”,也不会输于他。按王羲之的实力,这么说,不为过。

  孙过庭对书法美学有深入的研究,文中有许多深刻而辩证的见解。他这样写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草书不兼具楷法,难免单调拘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楷书不掺入草意,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范)。”这里将楷书和草书的融合讲得很到位。又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这段话,也是真知灼见。

  对于练习书法的人,孙过庭说了一段十分中肯的话:“若思通楷则(精研法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三个阶段);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只有深知书法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精到的话。

  孙过庭非常讲究创作心态。《书谱》中写了“五乖五合”,详细描述了书法创作的心境:“又一时而书,有乖(乖离)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1000多年前,唐人就将书法研究得这么深,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世代精研者众多,源远流长,可知中国的书法之所以形成一条独特的艺术长河,实非偶然得之。

  当代学习书法者,当以此为鉴。少儿时,才思敏捷,艺术的可塑性强,应当注意学习前人的法度;到了中年,会写字了,往往自命不凡,过早求脱,以得名利,反而过犹不及。只有努力学习,不断领悟,克服弱点,才有希望写出一手好字来。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