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鉴藏知识

泼墨彰显艺术家对墨彩的驾驭能力
时间:2016-08-20 11:00:10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  

   

 

  上世纪60年代,张大千在传统的泼墨绘画基础上又创出了泼彩一途。他由大写意出发,到采用半自动导引墨色流动的方法,以取得较抽象的效果,作品面貌逐渐接近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已能“把石青当作水墨那样运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继之画家便开始在泼洒的山形上施以较多的勾皴点染,使之更加具象,回归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本位,完成了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重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艺术升华。

  这幅《江村滴翠》作于1979年,是他最晚一个阶段的泼彩佳作。当时画家刚刚搬入摩耶精舍不满一年,结束了近30年的海外漂泊生涯,回到熟悉的人文环境中,生活更加适意,与众多知交好友往来频繁,心情格外舒畅。这些内外的变化,自然也影响到了他的创作。

  此作采用俯视横幅构图,危峰连绵,形似马鞍,右侧羊肠小道与山顶的房屋,暗示出人迹。绝壁横亘于水中,山根处大石磊磊,芦荻瑟瑟。左上丘原广阔,更增山之雄伟。画家先将水墨缓缓倾倒在纸上,奠定山峦的主体部分,趁墨将干未干时,自右侧倾入石绿、石青,之后用大笔将其向左引导,故彩色随着距离逐渐减淡,亦造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墨块中因笔的导向而露出多处缝隙,表现出山中云雾或流泉飞瀑。山的周边,以墨笔点厾,以示草木莽郁,复仔细勾画出房屋、小径、苇草等具体物象。抽象的墨色流光溢彩,与传统的笔墨对比强烈,又毫无生硬之感,统一于墨章色晕的氤氲气象中。

  绘此作时张大千已越八旬高龄,自如的泼墨泼彩与细致的勾皴收拾,既彰显出画家对墨彩的驾驭能力,又可见经营颇费周章。例如,右侧的峰峦是浓墨重彩之所在,也是视觉的高潮。泼洒的青绿在塑造峰峦的同时,也在边缘形成了不规则的S形,画家即借此用墨与色小心收拾出一条小径,自然天成,悬绝的峰峦也因之成为可居可游之境。这正合古人所称泼墨之妙处:“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两座峰顶的房屋,不仅有正、侧之变化,而且在左侧峰峦的高处还添上一座草亭,令人不禁想像于此处观景之佳妙。左侧崖下的红树更是点睛之笔,大面积的冷色上几点深红,生机勃发,精神全出。即使是作为背景和边角的坡岸,也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在淡彩之上用墨分出层次,有苍茫辽远之感,诚为经意之作。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