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鉴藏知识

清宫《鸟谱》还原“罗浮凤”真相
时间:2017-05-31 06:21:59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钟葵  

   

宋 《梨花鹦鹉图》

 

  宋 《梨花鹦鹉图》

  

何煜 《绿毛幺凤》

 

  何煜 《绿毛幺凤》

  

清宫《鸟谱》 工笔“罗浮凤”

 

  清宫《鸟谱》 工笔“罗浮凤”

  

赵叔孺 《一痕雨过》

 

  赵叔孺 《一痕雨过》

  

短尾鹦鹉

 

  短尾鹦鹉  一直以来,人们对苏轼笔下的绿毛幺凤的产地和分类争议颇多,甚至认为它是舶来品,或将绿毛幺凤和桐花凤混为一谈。实际上,绿毛幺凤就是产于岭南的“罗浮凤”,根据清宫《鸟谱》的描述及配图,这种珍稀禽鸟其实就是短尾鹦鹉。

  文、图/钟葵

  苏轼被贬惠州目睹罗浮山绿毛幺凤

  苏轼被贬惠州期间,虽未目睹过罗浮山五色雀,却有幸见到了产于罗浮山的另一种珍稀禽鸟——绿毛幺凤。五色雀有“小凤凰”“贵人鸟”之称,绿毛幺凤也是“小凤”中的一种,另外还有“花鸟使”“梅花使”“倒挂子”等美称。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被流放到惠州。当他见到罗浮山下梅花村的绿毛幺凤时,便为之倾倒,惊为“天禽”。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曾两次提到绿毛幺凤。其中之一,就是那首堪称咏梅绝唱的《西江月·梅花》,全文如下:“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尝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随自己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明为咏梅,暗为悼忘。玉骨冰姿的梅花是朝云的化身,而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幺凤,则是海仙派来探望梅花的使者。这首词,写梅可谓超凡脱俗,写绿毛幺凤更是栩栩如生。同时,这首词还证实了惠州在北宋时已有野生绿毛幺凤。北宋庄绰《鸡肋编》对此释曰:“广南有绿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状类鹦鹉,栖集皆倒悬于枝上,土人呼为‘倒挂子’。而梅花叶四周皆红,故有‘洗妆’之句。二事皆北人所未知者。”南宋何士信《群英草堂诗余》对此亦有注:“南海有珍禽名‘倒挂子’,绿毛,如鹦鹉而小。”

  对罗浮山下梅花村的梅花和绿毛幺凤,苏轼还赋诗曰:“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麻姑过君急洒扫,鸟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并自注曰:“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山海经》载,东海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故苏轼见绿毛幺凤如此奇特,便怀疑来自东海仙山,并非尘埃中物。而后世有学者据此便认为绿毛幺凤是舶来品,来自海外,实属大错特错。苏轼是用诗人的思维去想象绿毛幺凤来自‘东海’,来自‘蓬莱宫’,并非真的要考证它的出处。他对绿毛幺凤的描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的一面是写罗浮山下梅花村有岭南珍禽‘倒挂子’,虚的一面是想象它是‘蓬莱宫中花鸟使’。前者可以为据,后者不足为凭。”

  短尾鹦鹉与“罗浮凤”的特征完全相符

  罗浮山有绿毛幺凤,不仅宋人有记载,后人的记载也颇多。如清宋广业《罗浮山会编》曰:“倒挂,一名‘幺凤’。似鹦鹉而小,绿衣黄里,嘴红,色甚姣丽。”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禽语》曰:“有曰‘幺凤’,似鹦鹉而小,绿衣黄里,色甚姣丽。常倒悬架上,屈体如环,东西相穿,转旋不已。一名‘倒挂子’。东坡词云:‘倒挂绿毛幺凤’。罗浮梅花村多有之。倒挂梅花枝上,人至不去以为常。”可见直至清代,罗浮山梅花村仍有不少绿毛幺凤。

  因罗浮山梅花村的绿毛幺凤已绝迹多年,现代人对其外形、习性、产地等均认识模糊,在分类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绿毛幺凤是属于雀形目极乐鸟科中的“蓝极乐鸟”“红极乐鸟”或“王极乐鸟”,另有学者认为是短尾鹦鹉。究竟孰是孰非?在这个问题上,清代留传下来的《鸟谱》为我们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文字和工笔配图。

  清宫《鸟谱》中的“倒挂鸟”有两种,一种是“红嘴倒挂”,即绿毛幺凤,《鸟谱》称又名“罗浮凤”,显然是指产自罗浮山的绿毛幺凤。另一种是“黑嘴倒挂”,外形与绿毛幺凤相似,但喙和羽毛的颜色有所不同。清宫《鸟谱》对“罗浮凤”的文字描写极详细:“白睛,红勾喙。头、项、臆、腹俱作嫩绿色,背膊稍深。翼、尾略带浅黑晕。近尾背毛殷红,尾毛之里缥青色。米黄足,其趾前后各两,如鹦鹉足。”配图与文字描述一致,描绘极工。以清宫《鸟谱》的绿毛幺凤与极乐鸟相对照,可发现显然不符。因各类极乐鸟既不具勾喙,亦无前后各两趾的脚爪。而与短尾鹦鹉对比,则几乎完全一致。不仅外形相符,连习性也相符。短尾鹦鹉为鹦形目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一种,短尾鹦鹉属共有14种,唯有短尾鹦鹉与“罗浮凤”的特征完全相符。

  清宫《鸟谱》把绿毛幺凤描绘得最为准确

  首先,短尾鹦鹉符合绿毛幺凤“似鹦鹉而小”的特点,它体型纤小,尾部较短,体长约13厘米左右,正是“其大如雀”。其二,短尾鹦鹉是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与清宫《鸟谱》所述“其趾前后各两”完全一致。其三,短尾鹦鹉的嘴为勾喙,红色,羽色以绿色为主,并夹杂红、黄、青等色,与《鸟谱》所述一致,亦与古文献所述绿毛幺凤主要特征为“绿羽丹觜”“绿衣黄里”相符。在生活习性方面,短尾鹦鹉是典型的树栖鹦鹉,从不降在地上。出没于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喜食花蜜、果实、种子。因为这种鹦鹉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和嬉戏,所以也称“悬挂鹦鹉”或“悬吊鹦鹉”。古人称绿毛幺凤为“倒挂子”或“倒挂鸟”,也符合短尾鹦鹉的特征。可见自苏轼以来记载不断的罗浮山绿毛幺凤,非短尾鹦鹉莫属。

  在古代艺术品中,唯有清宫《鸟谱》把绿毛幺凤描绘得最为准确。因此鸟在北方非常罕见,人们常将绿毛幺凤与“梧花凤”等其他“倒挂鸟”混为一谈,甚至将绿毛幺凤当作五色雀,所以极少见到与真正的罗浮山绿毛幺凤特征相符的作品。如宋代的《梨花鹦鹉图》,图中所绘鹦鹉,虽貌似绿毛幺凤,实则与产自菲律宾的短尾鹦鹉更为相似。即使到了近现代,一些作品虽名为《绿毛幺凤》,但图中出现的鹦鹉并非短尾鹦鹉,而是短尾鹦鹉属的其他品种。如近代画家赵叔孺所绘的《一痕雨过》,款识中虽有“分付绿毛幺凤”之句,画面上的“绿毛幺凤”却非“绿羽丹喙”的短尾鹦鹉。而是头上有蓝色顶冠,喉部有鲜红色斑,应为蓝冠短尾鹦鹉。清宫《鸟谱》中的“黑嘴倒挂”,亦为蓝冠短尾鹦鹉,但对“黑嘴”的描绘更加准确。此外,近代画家何煜的作品《绿毛幺凤》,嘴部特征亦与短尾鹦鹉不符,应为短尾鹦鹉属的其他品种。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钟葵]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