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鉴藏知识

叶浅予书画作品辨伪
时间:2016-07-10 10:39:09  来源:国际在线书画频道  作者: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叶浅予(1907.3.1~1995.5.8),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从事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中国漫画和舞蹈速写的奠基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

  叶浅予的速写,在画界无出其右。他从30年代起就速写本子不离身。那是从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处学来的。速写本成为画家的形象库。浅予速写,自然以舞台人物最有名。年轻一代人认识浅予艺术是从他五六十年代发表在报刊上的舞台速写开始的。

  40年代,叶浅予离开漫画,走向国画。第一批作品便是他访问印度归来所作的印度舞画。他用敦煌壁画和佛画的手法画印度天竺舞,线条工整流畅,用色厚重,有点壁画风。到了60年代,他的笔墨解放,出现了画舞的高潮。代表作如《婆罗多舞》和《献花舞》,以及《夏河装》。

  叶浅予的中国画,主要靠自学,曾一度师从张大千。张大千在叶浅予《献花舞》中题跋曰:“印度国际大学纪念泰戈尔,诸如生为献花之舞,姿态婉约,艳而不佻。”张大千又说:“叶浅予每写天竺寂乡舞女,奇姿逸态,如将飞去。”可见大千于浅予服膺如此!而事实上,张大千对叶浅予激赏有加的原因还在于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往往暗合中国传统壁画中人物画法。

  艺术实践是锻炼造型能力的根本途径,叶浅予每到一个地方,先敏锐地观察这个地方的“特色”,包括人物的特色、环境的特色,包括体态形状、服饰鞋帽都牢牢抓住。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笔下如何表现出来,需要凭借一双锐利的眼神,一支会思索的画笔,去猎取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叶浅予画舞蹈人物,能画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形体特征、风格语言及舞蹈细节,善于准确地抓住有代表性的、具有本质特征的舞蹈瞬间,在舞者的神情风度和变幻灵动的舞姿中,把握住舞蹈的整体动态,借助线条和色墨的变化,以及高度的鉴别力、洞察力,细节表现力,使笔下的舞姿比真正的舞蹈更美化、更凝练。就像人们常常企望的那样,“追求永恒”。

  叶浅予在艺术上之成就是通过长期速写与观察,最后成为舞蹈人物的绘画大师。着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周韶华曾给予高度评价:“新兴美术教育崛起之日,可以说也是振兴中国人物画之时,矢志者相继而起,徐悲鸿、蒋兆和诸前辈也不乏其业绩。但是真正有其系列,成其系统,在美学上建立起体系的,非叶浅予先生莫属了。”

  图一图二,两幅分别署名为叶浅予的《夏河装》舞蹈人物作品,画的都是西藏的舞蹈人物,典型的雪域帽,典型的民族服装,典型的红毡鞋,典型的腰带和佩挂,所有的细节都如出一辙,连舞蹈的舞姿和动态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一张竖幅,一张横幅,一张是1977年画,一张是1978年画。还有就是竖幅的缺个印章,横幅印章齐全。

  图一是偶然从微信中一个私人的空间中被发现的,图二是从大拍卖中截图的,“好命运”是落在私人手里的那一幅,还是大拍卖会上的那一幅呢?

  两幅中有一真一假。私人的那一幅首先缺少了一个关键性的印章,而图二却是完整的,但图二的用色明显过于艳丽,尤其是人物的脸色没有浓淡之分,脸部表情生硬麻木,衣纹线条粗犷,舞者身上的衣服大包大裹显得不合身,人物衣服轮廓局部线条还有漶墨和跑墨,尤其在帽檐、领口和袖口的皮毛质感处理上,所使用的那些大小墨点的用笔,显得粗野和粗俗。而图一人物的表情丰富,脸蛋白皙中还分明带有少女的绯红,显得格外青春和秀美。最精彩的是舞者的身段,舞姿和舞蹈的肢体语言有“正、转、侧”的微妙动态关系,经得起推敲和耐看。

  尽管私人手里的那一幅画缺乏了一枚证明画家落款重要的印章而显得美中不足,但事实的依据充分地证明这是一幅叶浅予的原作真迹,而图二在艺术上的种种不足,只能证明是一张伪作。

  1. [内容来源:国际在线书画频道]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