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鉴藏知识

从观看到体验策展与展览
时间:2017-06-25 16:16:49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关山月 山村跃进图(局部) 中国画

关山月 山村跃进图(局部) 中国画  文/蓝庆伟(成都)

 

  2012年5月,“毕加索——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珍品展”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在此之前,该展展品已分别在上海、成都两地展出。展出内容相同但展览的名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此次展览标题更加贴近展览内容。除此之外,观众可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售票处清晰地看到未来展览期间各时段的观众购票情况——在每两个小时的一个参观单元中,红点表示购票满额不再接受预约。与策展相比,观众预约、公众导览等环节似乎不在策展人以及展览策划的职责之内,但不断拓宽策展的外延逐渐成为评判策展人工作质量的标准,尤其是在这个技术手段多元的媒体时代。

  信息平等激发着观众的好奇心——对展览的高要求,当观众在展览现场不断地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获取作品信息及语音导览时,一个展览给观众所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获取,观众也不再像之前一样乖乖地面对冷冰冰的作品。这样的高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观众不再满足参观时的视觉获取,而倾向于视觉、知识的同时体验,这体现在展览的知识呈现上。从博物馆-美术馆的主体来讲,物的呈现方式又分为固定陈列与展览,固定陈列相对展览较为死板,而在如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触摸导览设备上,观众可以获取超越展品自身的横向与纵向关联知识的介绍,这是一种专业知识大众化的趋势。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不能忽略的是博物馆-美术馆本身的功能性,这常常是展览策展人的盲区,展览策展人对作品、展览负责,但这终将是需要观众参观,这时博物馆-美术馆与策展人在知识呈现上则需要精心准备。从知识呈现方式上看,即便技术再发达也不能抛弃人工导览、文字介绍等涉及不同观众平等性及观众可多种选择的权利。

  第二方面是作品的原境呈现。在当代艺术的布展方面,过度搭建常常被多方诟病,这里所提示的问题是展览展示中作品与作品语境的关系,而不是呈现的必要性问题。作品永远都不可被代替,讨论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原境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谓原境呈现的核心,不在于复制而在于呈现“原境”。在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的今天,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方式有效解决,正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巴特罗之家,空空的房子没有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复制,而是通过全景式便携呈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观众可以将便携设备对准空房间的各个部分来获取原境画面,而在你面前游走的观众则不在画面中。同样的方式也在艺术家Jeffrey Shaw(邵志飞)作品《Pure Land AR》(人间净土)中呈现,这一扩增实境版则能把观众带入3D敦煌莫高窟中。基于此,在不干扰原作的基础上,观众从单纯的视觉观看正在向互动体验转向,并且在离理解原作上更深入了一步。

  除此之外,数字展厅(在线展厅)是2010年左右开始流行的一种展示方式,在今天全景式沉浸交互技术让数字展厅有着更加真实的还原度,这种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展示方式,不仅给不在展览原境地的观众提供了参观的机会,也给想重复回看的观众提供了可能。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