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鉴藏知识

收藏爱好者 筑牢防线再“扫店”
时间:2017-09-25 11:36:11  来源:石家庄日报  作者:  

   原标题:筑牢防线再“扫店”

  时下,很多收藏爱好者喜欢逛一些古玩店——业内俗称“扫店”,认为那里有“品位”,可以淘到“上乘珍品”。殊不知,古玩店也有诸多的“局”,藏家必须在筑牢自己心理防线的基础上,再去“扫店”。作为藏家,该如何理性地“扫店”呢?笔者在这里向同好提几点建议,也算是小小的“爆料”吧!

  真假莫辨

  古玩业有一个特殊的不成文的行规:不言假。古玩店内所交流、出售的各种古玩,基本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打假”——既无真品鉴定证书,也无估价证明。在古玩店内交易,买卖双方当面锣对面鼓,不说真亦不断假,看上眼就掏钱,没看上眼就走人。成交后,卖家一般是不负责任的。这种交易规则,催生了一大批仿品的诞生,同时也给古玩业带来了诚信的缺失。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将仿品摆进了古玩店,这使很多藏家尤其是初涉藏海者饱交学费!

  无漏可捡

  相当一部分收藏爱好者“扫店”是奔“真品”和“品位”去的,认为古玩店里出售的藏品肯定是保真无假!殊不知,时下的古玩店内真品无多,而且真假莫辨。店家基本上是久经沙场的“宿将”,藏家若想去古玩店里“捡漏”,几无可能!因此,藏家最好不要把古玩店视作“捡漏”的战场。

  设饵钓鱼

  在古玩店内,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某某藏品被标上“天价”或挂上了“镇店之宝”的标签,但凡有客进店,店主必重点推荐之。众所周知,“镇店之宝”是店家用来支撑门面的,借以抬高店铺的“品位”,吸引顾客的注意。这其中不乏精品和珍品,但水货也不少。藏家在“扫店”时不要被“天价藏品”和“镇店之宝”的金字招牌给晃花了眼睛,放松了警惕。无论是哪种藏品,光环再耀眼,若要掏腰包,还需看准、看准再看准,不要被店里的“饵”把人给“钓”了!

  快刀宰熟

  很多古玩店都存在这种现象:“宰熟”。藏家经常去某个古玩店,一来二去,与店主混熟了,店主便会以“老朋友”的身份向藏家推荐一两件藏品。店家所推荐的藏品虽有“熟人”的情面,但其真伪依然莫辨。有些店家甚至抓住藏家“抹不开情面”的心理而宰熟。笔者在收藏实践中,多次遇到这种情形。

  初涉藏海的收藏爱好者,在逛古玩店时,一定要端正心态,远离“忽悠”,理性地学习和交流,以如此心态去“扫店”,才能逛出乐趣,学到知识,怡养心灵。

  1. [内容来源:石家庄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