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者常常在河边看到,东江河上飘荡着一些小小的木篷船,船上的人吃住在船,仅偶尔会上岸来买些生活用品。如今,水上的居民似乎都“消失”了,他们去了哪里?4日上午,在市区万隆城四楼影院,记者参与观看了河源首部水上人家纪录片——《槎城疍民》,获悉了槎城疍民这个群体的真实故事。
《槎城疍民》的导演
再现疍民的喜怒哀乐
《槎城疍民》是一部以水上人家为题材,以反映生活在河源辖区内疍民这个特殊群体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故事中主人公“周叔”一家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疍民的生产生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反映了疍民身上所具有的勤劳、善良、坚强、乐观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
“水,给了槎城无限美好,这片水域沉淀了渔家儿女一段清晰的历史记忆……”呈现在屏幕上的东江水域辽阔宽广,镜头慢慢拉近,视角到了河上停泊着的一艘艘小船上。而在这些船上,疍民们正在洗衣、做饭、熬药。故事的主人公周叔是一名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水上的疍民,他每日夜里撒网、早上收网,靠着打鱼谋生,只有卖鱼、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他才会上岸。当他和妻子老去,女儿变成大龄剩女,他开始每日为嫁女而忧思。故事的最后,女儿阿芬终于嫁给了一位老实的二婚男人,“撑黑伞”“过艇”……疍民们给阿芬举办了极富特色的渔家婚礼。
首映现场来了35名特殊观众
在首映式现场,还有35名特殊的观众,他们就是纪录片的真正主人公——槎城疍民。“我第一次看讲我们自己故事的电影,很高兴,很高兴。”疍民黄元凤满脸笑容地说。1967年,出生仅仅3天的黄元凤就顺着河流从广西藤县“漂”到了广东龙川,在槎城安了家。与黄元凤一样的还有不少人,他们就是水上的居民——疍民。广西“漂来”的疍民组成了河源疍民群体的大部分,其余的一部分是河源本地的水上居民。在河源生活了半个世纪,槎城的记忆早已融进了疍民们的骨血。2011年,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指导下,“漂泊”的疍民们上了岸,从此安居又乐业。
疍民心中的梦想已实现
2010年3月,市委、市政府把“疍民上岸”纳入政府“十件实事”,源城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渔民上岸的安居工程,这给漫长水上生活的疍民带来了一注“心香”。上岸,有一栋自己的房子,这是所有疍民心中一直盼望实现的梦。
据纪录片导演杨导介绍,纪录片从构思到杀青、制成,历时一年。纪录片主要想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记录槎城疍民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二是想要记录下“渔家婚礼”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中的“周叔”原名高国柱,故事情节基本上就是讲述他的真实故事。在拍摄期间,70多岁高龄的高叔不时患病,这是拍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
据悉,该纪录片是“槎城”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部,第一部为《槎城老屋》,之后,源城区还将拍摄后续纪录片。此次活动主办单位为源城区委宣传部、源城区文广新局。据源城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槎城疍民》纪录片随后将公开放映,还将上传至腾讯等平台进行播放,有兴趣的市民们可以去搜索观看。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