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科教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胃口”有多大
时间:2018-02-06 09:32:5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原标题: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胃口”有多大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消费升级,“吃”,已从一日三餐演变为经济现象:新的商业模式兴起,新行当炙手可热,新职业让人趋之若鹜,与“吃”有关的创业创新层出不穷。

  我们的“胃口”有多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仅餐饮业收入就接近4万亿元。“舌尖经济”怎样改变你我生活?

  “吃”出零售新业态

  电商把我们转到线上,餐饮和娱乐将我们带回实体。在很多大型商场,不少一层或二层的“黄金铺位”留给网红餐饮品牌。北京枫蓝国际购物中心运营部副总经理陈彤说,有消费者排队个把小时只为购买一杯风味奶茶。

  不仅是商场,便利店可以烹制简餐,超市生鲜也做起了“大厨”生意。私人订制菜品、开放式体验厨房、更有意境的装潢……餐厅也在“转型”。

  “线上的社交模式降低了见面的频率,人们希望聚在一起,有更多体验。‘舌尖经济’就是体验经济的新模式。”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说。

  “吃”出经济新行当

  “舌尖经济”带火很多新职业,关于“吃”的创业创新层出不穷。把办公室当厨房,工作的内容就是尝遍顶级食材。在天猫生鲜,就有这样一群“美食猎人”。从泰国榴莲到文莱的蓝虾,一年下来,试吃团队几乎要尝试140个国家和地区的美食,出具搭配和加工方法。

  随着人们对食物品质要求增高,试吃员成为产品品控的重要一环。阿里巴巴试吃员陈龙瀚开玩笑说,来生鲜部门半年就胖了30斤,“这是‘甜蜜的烦恼’。”

  点评师、美食博主等逐渐兴起。入驻大众点评的美食类公众号就有数万个。私人厨师、营养配餐师等也变得炙手可热。

  “吃”出的新行当不仅在餐饮本身,智能点餐系统、智能pos等提高餐饮物流效率的科技产业也迅速崛起。有关“吃”的创业创新层出不穷。

  “85后”李恒把包好饺子作为目标,试吃9000多家水饺,研发水饺标准化制作、大数据运营,其创办的小恒水饺短短3年开店过百家,获得了四轮融资并实现盈利。

  “决定投小恒水饺时大部分人反对,认为不靠谱。但实践证明,餐饮可以是前沿科技、文化、商业结合,是资本未来方向之一。”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说。

  “这是认知观念和价值的转变。”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说,“吃”引发很多新品类、新业态和新机遇,成为创业创新和资本追逐的新焦点。

  “吃”出生活新风尚

  商业业态由“吃”而变,人们生活也“吃”出不少新风尚,“吃”的方式、外延、渠道等都在扩展。

  外卖让“吃”的方式更加多样。以美团为例,2017年美团外卖总交易额达到1710亿元,业务几乎覆盖全国所有人口10万以上的县。“从不知道吃啥到足不出户吃全球,外卖让‘吃’跨越地理、年代、文化等多重限制,唤醒更多味蕾。”美团点评集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说。

  电商的“加盟”让“吃”的渠道更顺畅。日本酱油、四川花椒……越来越多的食材“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家中。年货节、吃货节等电商节日兴起,更是加速食交易和食文化的传播。

  来自阿里巴巴集团数据显示,2017年天猫全球尖端品质生鲜商品数量已超13万个,涵盖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8度苹果”、贡米等特色农产品销量也飞速增长。

  除了把“吃”做精做细,互联网还让更多的人爱吃、爱琢磨吃。美团点评美食大V图九哥5年写了近700篇测评文章。《深夜食堂》等网剧更是成为文创IP,不少人像追剧一样追美食攻略。

  “舌尖经济”兴起的背后是我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不仅要吃好,更要吃得有文化,吃得有品位。抓住消费者的“胃口”,瞄准市场的需求,改变供给质量和方式,根植于传统的“舌尖经济”自然会成为创新“主战场”,撬动经济转型的新方向。

  网上流传一句话:“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互联网加速“舌尖经济”兴起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吃”的外延,将对生活的热爱迅速传播。

  1.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