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戏曲

传承传播戏曲艺术首先要有吸引力
时间:2017-02-13 10:12:05  来源:东方网  作者:  

 

  “戏曲广播操”亮相2017春节戏曲晚会,在网络上获赞无数。把戏曲视听这壶“老酒”搅入广播体操“旧瓶”,却焕发出了全新的魅力。寓教于乐的“戏曲操”,让人们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体会这一艺术的博大精深。(光明日报2月份11日))

  联想到上海新春演出的交响沪剧,年前推出的“600分钟演绎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段”演出,已在放映的3D京剧戏曲电影,还有举办少儿戏曲培训班,上海地铁的戏曲车厢,人民广场站的昆剧《牡丹亭》、京剧《霸王别姬》、越剧《甄嬛》、沪剧《雷雨》巨型戏曲艺术灯箱广告,诸如此类,都是戏曲推介传播样式的创新驱动,旨在引领更多的人群关注,提高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吸引力,以此传承中国戏曲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如何一种艺术,只有融入生活,新意不断,才能“活”起来,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如果说“戏曲操”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又立足于陶冶情操、普及戏曲知识,那么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创造性案例,在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走进大众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生活当中的创新做法,对传承和发展戏曲大有裨益的话,我们的各种戏曲样式,都应借鉴和思考,如何运用更好形式和传播手段,引发更多人群的注意力,让中国传统戏曲真正能“活”起来,更多融入大众生活。

  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调动和鼓励现在的青年人参与其中,让生活中随处可见艺术的光影,是传承中国戏曲艺术本原,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课题。要想更好提高中国戏曲的影响力和普及面,必须不断想招出招,创新载体和推介平台,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上海作为全国演艺大码头,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在百花盛开的舞台上,须臾离不开戏曲艺术。除了近年来在市区文化场所和社区文化中心举办各类戏曲演出活动,平时组织“粉墨登场——魅力无穷的传统戏剧”进高校,将戏曲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在广播电视开辟戏曲频道,不定期组织戏曲名家名剧演出和市民戏曲大赛等形式,在各类戏曲艺术日渐式微的当下,要想长久传承戏曲艺术,让蕴含民族文化精髓,且形式独特的各类戏曲广为流传,继承和弘扬戏曲名家的人品艺品,传播戏曲的经典名剧,普及市民百姓的戏曲常识,必须创新思路,抓好机遇,用最能传播的载体和空间,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展示平台,来引导市民大众,比如运用当下青年人喜爱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否制作戏曲人物表情包、开发戏曲游戏、组织网络直播戏曲演出等民间活动,激发市民对传统戏曲的热情,提升市民的戏曲欣赏品质,扩大青年戏曲观众人群,让戏曲能够普及到更多人群和千家万户中去。

  1. [内容来源:东方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2]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