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戏曲

弘扬戏曲之美 传递文化自信
时间:2017-03-14 11:52:09  来源:腾讯网  作者: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民族瑰宝,戏曲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也是表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戏曲艺术关系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关系民族精神维系传递。

  两会时节正逢春,戏曲艺术也正沐浴在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之中。本报约请了三位同为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奖者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全国人大代表、着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王芳,全国人大代表、着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共话“弘扬戏曲之美、传递文化自信”。

  “传统戏曲里有那么多美的东西,我能够入这行很幸运”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高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京剧、昆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朱世慧观察到,这几年,社会大众对传统戏曲的关注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喜爱戏曲的年轻人多了。“明显感觉台下白头发的变少了,黑头发的变多了。”

  “我常跟身边的年轻人说,对于传统戏曲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我的亲身体会,一点都不夸张。”王芳向记者讲述了过往坎坷经历。

  王芳初登舞台时,正赶上昆剧不景气时期,剧团一年演不到10场戏,办公楼改成了招待所,不少演员改行去歌厅当歌手。为了生计,王芳也到婚纱影楼当了化妆师。后来,她辞去了月薪3000元的化妆师工作,回到昆剧团拿140元工资。

  “传统戏曲里有那么多美的东西,我能够入这行很幸运。”王芳觉得,优雅唯美的昆剧为她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大门,这么多年“守得云开见月明”,回头看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是值得的。

  韩再芬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当时代寒流汹汹来袭,留下来继续演黄梅戏还是转行去做影视明星,曾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有很多选择。”当时有演艺公司以高额片酬邀请韩再芬去拍电视剧,“可以跳槽,但我选择留下。”

  “当时很多亲友不理解,我也常常问自己。”韩再芬坦言,“因为我对黄梅戏有割舍不断的感情,也坚信它一定会发扬光大,才会拒绝诱惑留下来。”

  “表演者就是传播者,德行是第一位的品质”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

  “对于黄梅戏这样一门表演艺术来说,天赋、外形当然都是成材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内在的东西决定着演员最终的高度。”韩再芬说。

  在她看来,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发达、表达方式多元,观众的胃口被吊得很高,“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年轻演员如果没有坚定的自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被浮躁的氛围影响,走上歪路。

  “内在的东西需要反复打磨和沉淀。艺术人才是综合性的,不能强求、‘催熟’,要用符合规律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等待他们成长。”韩再芬认为。

  “老戏班子里有个说法,叫‘戏如其人’。表演者就是传播者,德行是第一位的品质。”王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传播者,如果自己都不像样,那台上演出的东西一定不会好。

  “传承不仅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观众口碑就是戏曲生命力所在”

  随着时代变迁,戏曲的演出环境、受众情况发生变化,对戏曲自身定位和发展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戏曲、喜欢戏曲?

  “戏曲从来就不是演给自己看的,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我们总提艺术传承,传承不仅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观众口碑就是戏曲生命力所在。”韩再芬表示,黄梅戏亲民、接地气的特质成为它唱响全国的重要原因。

  演了一辈子丑生,演活了一个又一个形象的朱世慧认为,为大众贡献好的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只要演员能够时刻牢记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真正从观众角度出发,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我们现在建立起了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由苏州昆剧院安排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演出,吸引孩子们走进剧场,感受昆曲之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王芳告诉记者。

  “传统戏曲中的人文精神、对个性和自由的尊重,不仅能够吸引中国观众,也能够与世界各国观众对话。”这些年来,韩再芬从未停止过走出国门,用传统戏曲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努力。

  “不关照当下的艺术作品,算不上好作品”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新时代,焕发传统戏曲的内在活力,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技艺,也要勇于自我革新、自我超越。

  “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创造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最精华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像瓷器,越古老越珍贵。”朱世慧认为,传统戏曲既不能完全抛弃原有的风韵和内涵,也不能总是按照“老套路”来唱,必须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

  据朱世慧透露,湖北省京剧院目前正在编排一出名叫《在路上》的当代题材廉政剧,内容反映纪检干部的工作生活,可能会在今年5月份和观众见面。“我们希望能够把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通过戏曲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题材在我看来很有意义。”

  在王芳看来,戏曲中的传承和创新从来分不开。最初的守规矩、不出格,是为了让你知道传统的好处、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但最终想要成为大家,还是得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

  “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思想性上。不关照当下的艺术作品,算不上好作品。”韩再芬说,我们在传承的同时,始终强调兼收并蓄,对当下好的艺术形式和好的创作题材都保持着关注,不断丰富黄梅戏的表演。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