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离不开青年一代的接班人,近日的“豫剧十大新星”、“曲剧十大新秀”选拔活动也折射了业内对戏曲后继人才的渴求。戏曲人才培养虽然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到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体系,但却经常面临着生源缺乏的尴尬。眼下正值招生季,相对冷门的戏曲表演专业招生情况怎样?学校的专业戏曲教育是否能满足剧团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大河报记者近日对河南戏曲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从业待遇不高戏曲专业招生难
今年的招生季开始前,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戏曲教研部主任宋子根专门跑到校领导办公室,说出了一句坚定又有些悲壮的话:“六年制的戏曲表演班招生,哪怕只有三五个人报名咱也要开班。”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去年招生时只有几个人报名,虽然学校领导很支持戏曲表演专业,但由于人太少难成班,最后不得不取消了招生。这是当前很多中专学校中戏曲表演专业的共同窘状:生源少、招生难。今年坚持开班,宋子根是希望通过培养出戏曲人才再逐渐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戏。
宋子根目前负责的戏曲表演专业在校生只有几十个人,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有两百多人。变化的背后,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戏曲市场的萎缩,演员待遇不高。
“前几年,一些小剧团的演员每月工资一两千的很多。”宋子根表示,对家长来说,孩子学戏的回报太低,中专学数控机床的两年后就能工作,但戏曲专业没有五六年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戏曲演员。
正阳县便民豫剧团团长王林场告诉大河报记者,一些民营剧团很难保证每月发工资,只是在每年春季市场需求量大时演上几个月,其他时间演职员们就得另谋其他生计了。
近两年,为了给剧团输入新鲜血液,王林场从戏校招了一批演员并更新了乐队,他总结了前几年年轻演员容易流失的经验,尽量把演出收入都放在提高演员待遇上,让年轻演员能够安心排戏演戏。
学校师资弱学生演出实践少
除了生源问题,戏曲表演专业还有一个尴尬的情况:一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满足剧团所需。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表示,现在很多剧团都面临优秀戏曲后备人才紧缺的问题,但很多学校培养的戏曲专业学生并不能满足剧团的需要,所以一些剧团不得不自己培养后备军。
今年18岁的赵不然从小受做豫剧演员的爷爷的熏陶,梦想着自己将来也能站在舞台上表演。她11岁就开始了戏曲表演的学习,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周口市豫剧团,进入剧团后,她总感觉自己身上艺术功力不足,和老演员根本搭不上戏。“中专三年像是荒废了。”赵不然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优秀的老师很多都去了剧团,一些教学的老师没有舞台经验,教学不够灵活,自己的基本功和唱腔都不扎实,也没有登台机会。她刚上中专时班里有30多人,等到毕业时只剩下了4个,很多人中途退学转行。
宋子根负责的戏曲专业过去老师有近20个,现在也只剩下4个,一些教戏曲的老师转行做了舞蹈、声乐,有的则去了专业剧团。
谈到戏曲专业所需的师资力量,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申小梅戏曲学院院长刘麟举例说,学生的基本功、身段、唱腔、念白都各需要一个老师,并且每个老师擅长方向不同多不能兼任。他坦言,很多有戏曲专业的学校师资力量都比较匮乏,近10多年,很多学校没有进专业老师,同时却有很多老师都退休或离开了。
多位受访的戏曲专业老师表示,过去的戏校都是专门为戏曲表演培养学生,但后来戏校基本都合并到职业学校甚至工商学校了,过去教学设施都是围绕戏曲教育设置,而现在一些学校忽视了戏曲教育的个性,很多学校连练功场地都解决不了。
名家执教学演结合提高戏曲教育质量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吴素真2009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学习,4年后毕业进入了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是团里的领衔主演。“四年本科学习对我是一个突破,以前我是把技巧演好,现在经过学习我明白了如何塑造人物,观众看自己表演关注的不再是技巧,而是看到了人物。”吴素真说,上学之前主攻的行当是花旦,没有专门老师教,多是比葫芦画瓢。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从2014年起招收戏曲表演专业的大专生,刘麟表示,戏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过去老艺人不识谱,现在年轻人要懂乐理知识,不仅要学习表演、唱腔、念白,还要有戏曲理论、音乐理论的学习。
去年,河南省越调剧团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开办了申小梅戏曲学院,招收中专、大专学生,并聘请李树建、王惠、汪荃珍、贾文龙等表演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
联合办学后,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小梅感叹:“之前招不到人,每年招三五个,现在却是报名太多招不完。”现在申小梅戏曲学院院长刘麟头疼的是在校生与教学设施承载接近饱和,“今年都有点不敢再招生了”。
宋子根也在唐派艺术研究院探索教、学、演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和锻炼。
“如果我们退休了,下面没人才接班,那戏曲还能传承下去吗?”申小梅说,戏曲要不断层,就必须有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戏曲人才。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