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学习日常礼仪。 本报记者 张旭 摄
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将国学融入社区生活,并给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新六艺。与古代“礼、乐、射、御、书、术”六艺不同,“新六艺”包括“耕、读、居、养、礼、乐”。
年轻的妈妈施曾勇在这个社区住了3年多,前不久,她收到一份让她难忘的生日礼物:6岁儿子为她准备的一场特别的生日礼仪。“有叩拜、捶背、献茶、拥抱、喂吃点心等等,跟以前那种切蛋糕的过生方式大不一样。”施曾勇说,儿子和几个同学还一起为她准备了一份小礼物。
施曾勇说自己此前对这样特殊的方式并不了解,也曾担心过是不是太过于形式化,但实际上,当这一幕真的发生的时候,她的眼眶湿润了。施曾勇回忆,“在那次生日礼活动中,导师还讲了很多,讲了我的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将我养大,也潜移默化地告诉我的孩子,要懂得感恩。”
这个社区还有他们的“新六艺”—— 耕、读、居、养、礼、乐。工作人员介绍,“耕”旨在让居民体验农耕文化,在社区种植19块“一平米菜园”,记者看到菜园里的茄子已经结出了果实。社区居民从事社区服务50个小时以上,即可“认领”一块菜地,自行耕耘。
“读”就是弘扬国学文化,围绕听说读写,传承国学经典,包括一些国学讲坛、读书交流、经典诵读、书画培训等。“礼”意在传承礼仪文化,开笔礼、成人礼、生日礼、日常礼仪;“养”是推崇养生文化;“居”倡导环保文化,“乐”则意在发展礼乐文化。
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7月起,福民社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开展“六艺”活动为载体,创新社会治理,初步建立起以社区教育为主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助于形成邻里知、邻里和、邻里帮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福民社区成立于2013年12月,常住居民3万余人,75.8%的居民来自市内区外,5.5%的居民来自外省市。起初,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走进福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表现冷漠。
为了增强居民认同感幸福感,社区才创新了管理制度,希望借推广“新六艺”的契机,为居民搭建邻里沟通、施展才艺、自我管理的平台。
通过大量的社区服务,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本报记者 张旭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