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论坛

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
时间:2017-01-06 11:19:21  来源:腾讯网  作者:  

   

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

 

  商喜《关羽擒将图》

  作为一种持续已久的文化现象,关羽崇拜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羽崇拜离不开关羽形象的塑造。关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学、戏剧、曲艺、图像等多种形式,其中图像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对关羽形象的建构也最复杂多元。尤其是,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各种创作,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切合了群众的需求,使关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实人物本身并非完美无缺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戏剧、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灾、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对关羽的崇拜超乎寻常,不仅长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他被尊为“武圣”,风头甚至较“万世师表”的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人赵翼曾感慨:“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义、仁、礼、信、勇等品德,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体说来,中国的关羽崇拜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名战将,关羽在荆州和蜀地民间被盖庙祭祀。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宋朝皇帝还为关羽赐庙额,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皇帝除继续封王外,还“遣使祠其庙”,以至于关庙林立,遍布城乡。

  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尽管明朝官方也敬关羽如神明,祈求其佑护海疆,但并未给予特别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关羽,还在关外时就已立庙祭祀,并赐庙额“义高千古”。入关后,更是将关庙载入祀典,岁时致祭,并不断制造关羽显圣的故事,予以加封。从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起至光绪五年,累封字数达到26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清朝历代皇帝对关羽的垂青和抬爱,把全民的关羽崇拜推向了高潮。嘉庆初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时,就见到当地凡有人家集居的地方必有庙,庙必祀关羽。

  第五阶段是民国时期。虽然帝制被推翻,但关羽崇拜依然继续。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合祀武庙,凡军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庙举行。

  从令人畏惧到忠义勇的化身

  关羽从一名武将被推上神坛是一个人为的渐进过程。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千余年来民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既然将关羽尊之为武圣,奉之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关羽像,才能够顶礼膜拜,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画作和雕像。

  关羽画像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据载,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谒曹操高陵时,预先令人在陵屋中画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事。于禁见后,羞愧发病而死。但文中没有叙述关羽的样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后,相传唐代吴道子、五代后蜀赵忠义等都曾画过关羽像。据此,清代学者俞樾推断至迟至五代时关羽图像已经盛行。但严格说来,别说五代,就是宋元时期的关羽像,至今都难得一见。

  不过,借助文学作品及戏剧舞台,约略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根据唐宋笔记小说,在宋以前,关羽虽然具有神力,能够显灵,但主要是以厉鬼的形象出现,人们“惧神之灵,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关羽的形象不会好到哪里去。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

点击进入首页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