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论坛

正装即西服是误解 专家建议尽快研究设计出国服
时间:2017-03-30 11:19:21  来源:腾讯网  作者:  

   

专家:正装即西服是误解建议尽快研究设计出国服

 

  “现在很多人以为,在一些活动中‘着正装’即‘着西服’,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其中就包含了‘衣冠文物’,可是中国的现代人丢失得差不多了。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行动起来,尽快研究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国服。”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18日在“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上作出上述表示。

  据悉,“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是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发起的“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之一,从2011年启动以来在京内外已经举办了十余次。本次“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主题是“文化自信•国学与国服”。

  

张永谦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永谦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永谦指出,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在与人交往中都很重视礼仪,着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国服的推广要有经济的基础,要有实力的支持。希望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这个伟大的服装变革。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认为,服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自信归根到底是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我们精神上就站不起来。我们现在很多人以为,在一些活动中“着正装”即“着西服”,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其中就包含了“衣冠文物”,可是中国的现代人丢失得差不多了。他深刻分析了时下国人崇尚西方服饰文化及节日文化的现象,通过剖析其中内蕴的各种弊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行动起来,尽快研究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国服。

  

外交部礼宾司原代司长、前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 鲁培新

 

  外交部礼宾司原代司长、前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 鲁培新

  外交部礼宾司原代司长、前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鲁培新认为,国服是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代表,体现一国在外交上自信的姿态。从外交礼宾角度考虑,确立“中华国服正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中华服饰文化,就如同中华医学医药、中华语言文字、中华饮食文化等,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应下功夫挖掘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设计出中国自己的国服。

  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多次提交《国服》议案的宋心仿指出,服装是民族国家、社会文化、文明礼仪等特征的重要表现。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等等。我国历史上服饰文化也是璀璨夺目的,汉服、唐装、中山装亦曾兴盛一时。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却把自己好的传统丢掉了。服饰上盲目追风,导致主题缺乏、灵气丧失,杂乱无章,实在有失风雅、有伤国颜。

  他建议,应该高度重视国服推广,把确定国服的主流服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服的设计既要体现历史特色,也要有民族特征。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原部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前会长姚有志少将从史学的角度,分析了国学文化在与西方宗教文化并存中的渐变与传承,指出伴随着中国的强大,国服问题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服装是文化的表征,也是民族国家时代文化的表征。他建议相关部门在设计和制定国服时,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集中西方服装之优点,推出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正装、休闲装等各式服装。

  

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秘书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防大学教授 朱康有

 

  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秘书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防大学教授 朱康有

  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秘书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防大学教授朱康有指出,成熟的、独特的服装文化,是文化自信在器物层面的重要体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注重挖掘文化在人们日常礼仪、生活着装等方面的标识。以实践为标准,主要看其是否能够和谐现代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对于民间开展的各种孝道、祭拜、汉服社等文化活动,应当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宽容其广泛的探索。

  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航空应急救援教务主任齐崇峰指出,国服,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是国家发展历程中思想文化、艺术积淀的浓缩,展示着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标志与符号。社会各界应共同行动起来,以丰富中华服饰文化内涵为己任,在与时俱进中古为今用,制定出既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又符合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国服标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作出独特的贡献。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