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也叫“上巳节”,许多地方有祭祀祖先的习俗:河南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湖北有炎帝故里祭祀大典,河北有中华三祖祭祀大典……在山东邹城,祭祀伏羲女娲大典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情。
上午八点,来自海内外的五百多名炎黄子孙就已经守候在邹城市郭里镇爷娘庙遗址,筹备丁酉年祭祀伏羲女娲大典,缅怀伏羲、女娲这两位中华民族的创世始祖。
“鸿蒙初开,天地灵贶。巨野砥平,大河浩荡……”上午10时30分,爷娘庙遗址上空,牛角号缓缓响起,浑厚低沉、肃穆回旋。清脆悠扬的大雁骨笛高昂颤鸣、扣人心扉、宛如令发。人们纷纷击缸擂鼓、拊石敲瓮。巫师手持法器,率众入场,伴着最原始的音乐、踏着禹步,或仰天长歌、或俯首祭拜,用最原始的舞姿来告祭娲祖羲皇。
邹城市非遗传承中心主任、大典活动执事米怀志告诉记者,此次祭祀伏羲女娲大典,设有伏羲女娲广场朝拜和遗址祭祀大典两大主题活动,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专门选取了48名中学生学习传统“六小舞”,参与祭祀伏羲女娲活动。
"六小舞"是古代专用于学子的舞蹈教材,由六支舞蹈组成,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分为“文武舞”,分别对应于六代乐舞的:咸池、大韶、大夏、云门、大濩、大武。
“六小舞”全场表演分为“文舞”和“武舞”,表演者均为十余岁孩童,共分为六组。“文舞”“武舞”各三组,分别表演“六小舞”中的《人舞》《羽舞》《皇舞》、《帗舞》《干舞》《旄舞》。表演者身着青、红、白、黑不同颜色的服装,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通过动作的旋转和队形转换,表现着四季交替。
据“六小舞”完整复原团队负责人、邹鲁礼乐团总顾问董伟介绍,其团队根据明代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小乡舞乐谱》中的记载,从舞蹈、服饰、舞具、乐器、乐曲等方面完整地、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该舞蹈,此次首演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各方面细节最完善的表演。
"六小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文化、是礼和仪,是对原始舞蹈形式更直接、更本源地继承。主要用于培养学子文化修养和强健身体,是规范礼仪的舞蹈教材,根据不同年龄设定学习内容,循序渐进提高学子各方面的才能。
“挖掘整理上古祭礼来祭祀我们中华民族的创世始祖,目的就是唤醒华夏儿女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向往和崇敬之情,倡导人们守住我们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基。”米怀志说。
着名儒学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表示,伏羲救世、女娲造人的功德在中华民族世代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仁人贤达共谒伏羲女娲,能让华夏儿女更好地记住历史、振兴中华,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是中国古籍记载中最早的王,创造了占卜八卦和文字。女娲则有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熔彩石以补苍天等神话传说。爷娘庙也称羲皇庙,是民众祭拜伏羲和女娲,烧香许愿的地方。每年“三月三”,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会来爷娘庙进香朝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