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论坛

“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时间:2017-05-09 07:44:42  来源:儒家网  作者:柳君  

   

 

  山东省曲阜市一处孔子像。

  当凸显立国的核心价值时,我们使用“礼义之邦”或“仁义之国”,当我们盛赞中国礼仪之大或有感于当下礼仪缺失时,我们使用“礼仪之邦”。

  近来频有论者以为“礼仪之邦”系“礼义之邦”之“误”,应当废止。笔者以为,这个结论实在武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一脉相传。《礼记》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盛赞华夏文明礼仪之盛大。《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华夷之辨的根本标志。称誉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根有据,并非是对“礼义之邦”的误用和滥用。

  古代文献中也常指中国为“礼义之国”。古人使用礼义一词,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古文中的“礼义”就是指“礼仪”,义与仪通用。比如《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汉书·礼乐制》作:“制之礼仪”。汉代贾谊《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卢文弨校注:“义,读为仪。”又如《汉书·陆贾传》:“于是佗廼蹶然起坐,谢贾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此处“礼义”即“礼仪”。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义是本字,仪是后起字。本字和后起字通假,在古人行文是常见情况。“义者,宜也”,“义”训为“宜”。“仪者,度也”,“仪”的意思是“度”。礼义和礼仪,用法虽然不同,但意思相近。“仪”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义。人的言语、行为适宜、合宜,就表现为言、行有度。仪本身就包含着义,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礼义就是礼仪,礼仪就是礼义。

  今人不免对礼仪理解狭隘,以为礼仪只是些外在的仪表、仪容、仪式一类的东西,忽略了“仪”根据和体现的恰恰是“义”,“仪”将“义”落实到大纲与细节。因此会以为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如说中国是礼义之邦更有“格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古代中国人讲求礼仪,正是为了寻求和落实最佳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举手投足、行止语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恪守合宜、时中的处世之道。

  另一种情况,人们用礼义去对称仁义。孔子重视仁,也重视礼,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孔子后学中,一派学者如孟子喜欢讲“仁义”,对人的理解方面主张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认为道德修养在于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发扬人性本有的光辉;一派学者如荀子认为人性潜存着恶,顺着人性一定不能组成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群,主张隆礼重法,发挥外在约束和教化作用,变化人的先天之性而生起后天教化之性,“化性起伪”,所以更愿意谈论“礼义”。汉代文献中多用礼义,应该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一派较有影响有关,从礼法名教的角度来理解儒学。唐代韩愈作《原道》,开篇便言仁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并推崇孟子为儒家仁义道统的承担者,宋代学者也多坚持这种说法,孟子“居仁由义”的“仁义”思想受到重视,以至于人们说中国“以仁义立国”,或中国是“仁义之国”,反而比说“礼义之国”感觉更自然、更亲切一些。

  有人强调“礼义之邦”比“礼仪之邦”的用法更早、更初始,可是语言是随生活流动变迁的,而不是凝固的教条。在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更贴切,要看具体的语境。当凸显立国的核心价值时,我们使用“礼义之邦”或“仁义之国”,当我们盛赞中国礼仪之大或有感于当下礼仪缺失时,我们使用“礼仪之邦”。我们称誉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既是表达对先民智慧和成就的崇敬,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和激励。“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让我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化去种种与文明格格不入的野蛮,重归文明之途。

  1. [内容来源:儒家网]
  2. [内容作者:柳君]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