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论坛

诗词中的端午节:赛龙舟 浴兰汤 吊屈原
时间:2017-05-25 13:45:33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作者:邓高峰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品香粽

  如果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饮食符号,当然非粽子莫属。粽子古称“角黍”“筒粽”,西晋周处《风土记》有“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的记载;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也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宋代粽子品种增多,称呼各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事文类聚》等均有记载。

  有这样的生活基础,粽子自然成为宋诗宋词中一个鲜明的意象。“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这是“太平宰相”晏殊《端午词·内廷》中的诗句。“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杨无咎《齐天乐·端午》),较之“金”“玉”,黄裳、杨无咎的词句刻画了粽子的精致。“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杨万里《端午独酌》),“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帅》),端午节之乐,少不了品尝新鲜香甜的粽子。至于“角黍菖丝随丝物,旨甘时下五云中”(曹勋《端午帖子九首》),“诗卷打门惊节序,满盘角黍正累累”(魏了翁《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黄金角黍照盘明,秋月弓湾斗彩赢”(罗公升《端午夫人阁》),端午节怎能少了粽子?一代词宗李清照也未能免俗,曾以粽子入诗写应酬宫廷之作:“三宫催解粽,妆罢未天明。便面天题字,歌头御赐名。”(《夫人阁端午帖子》)

  当然,端午节小小的粽子也包裹着沉重、悲愤之情。“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陆游《归州重五》),“角黍堆盘何处奠,沉湘千古使人悲”(虞俦《端午日用韵》),“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黄庚《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等,表达了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辛辣讽刺。

  粽子既是端午节的一个符号,也早已成为中华几千年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解说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令。”一年四季,人们随时可以享受粽子的美味,只是别忘了其中丰富的文化记忆与浓浓的情感表达。

  1. [内容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2. [内容作者:邓高峰]
  3. [责任编辑:WB002]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