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论坛

广东回顾百年美术史: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
时间:2017-07-14 16:39:34  来源:中新网  作者:王宏芳  

   

广东回顾百年美术史: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

 

  14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王宏芳 摄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7月1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大型画展,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广东文艺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

  近代中国画的革新,正是从广东开始。20世纪以来,广东不仅仅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艺术革命”的策源地,也成为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中心。期间,广东美术不仅诞生了闪耀中华文化的的岭南画派,广东的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其他艺术门类,都具有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的特色,为传统中国美术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现场。 王宏芳 摄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现场。 王宏芳 摄

  高剑父《东战场上的烈焰》、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关山月《绿色长城》《长城内外尽朝晖》、黎雄才《护林》、杨之光《雪夜送饭》《一辈子第一回》、潘鹤《艰苦岁月》、林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554件广东美术百年来的经典作品,与全国观众见面。为了展现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代宗师林风眠,主办方特别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等处筹集到《青衣仕女》《水上鱼鹰》等10余幅作品。

  “其命惟新”,本次大展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表示,广东美术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创新,“过去一百年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广东美术家找到了一条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路径”。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说:“中国最早留学日本、欧美的艺术家大多出身广东。李铁夫、高剑父在政治与艺术上都提倡革命。林风眠、余本、关良积极通过引进西方画种,实现传统艺术的改造。古元、赖少其的版画,也体现出革命美术的先驱性。”他表示,近代美术界面临“中国画的现代化”与“西洋画的民族化”两大问题,与当时另外两大美术重镇北京、上海相比,广东的革命性最为突出。

  这次大展为什么要从百年前算起?许钦松介绍,1916年何香凝与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会面之后,提出了一系列艺术观点,从那时算起,迄今已经有百年时间,比新文化运动还略早一点,这是历史上比较公认的节点。广东美术经过一百年发展到现在值得总结,广东要增强文化自信。

  据了解,本次大展规模庞大,分为“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再筑高峰”等六个板块。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一楼、三楼、五楼的几乎全部展厅。要一览广东百年美术的全貌,需要走17个展厅。

  “百年来,广东美术深深地扎根在社会现实中,它有非常强的现实表现能力。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海上画派、金陵画派、以及长安画派。”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认为,“以往国内美术界只是注意到广东美术的某些片段,却没有将洋画运动的源流、岭南画派的诞生、广东美术当代的传播发展,视为一个完整的脉络。这次大展第一次对广东美术百年历史给予完整展示。”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还特别评选出广东美术百年史上的21位已故大家,集中在中国美术馆圆厅进行展示,他们是: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林风眠、关良、方人定、司徒乔、赵少昂、李桦、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关山月、廖冰兄、赖少其、黄新波、罗工柳、古元、杨之光。该委员会认为,这21位已故广东美术大家,以创造性和思想性标示出时代的先声,推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他们的名字标举出一个时代的高度。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型展览,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广东文艺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

  据悉,展览将在中国美术馆持续展至7月23日,随后8月4日至9月5日,该展将移师广东美术馆展出。大展还配套出版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等“广东美术百年书系”,从名家名作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完)

  1. [内容来源:中新网]
  2. [内容作者:王宏芳]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