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至15日,首届“世界青年文明论坛·中马青年儒回交流峰会”在山东曲阜举行。围绕“不同的文明·同一个未来”这一主题,该论坛举行了“华夏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渊源”、“儒伊文化背景中的修身工夫”、“中马两国礼俗讲解”等学术讲座,开展了中马青年领袖演讲、孔庙释菜礼、华夏传统成人礼和婚礼展示等活动。
与会各方还共同签署了《关于持续推进世界青年文明交流的合作宣言》,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则、保护和发展两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该论坛由中华儒士社、禅道商学院、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校友会、传承中国游学会以及深圳知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本文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朝晖在论坛上的主题发言,原题为《儒家与伊斯兰教对话如何可能?——从儒家修身思想看》。澎湃新闻获作者授权首发,文字已经作者审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朝晖在世界青年文明论坛上发言。
今天的论坛以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交流为主题。为了真正有效地交流,我认为应该先弄清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然后来看能不能超越或搁置这些差异来寻找共同点。在进行所有这些工作之前,也许我们应该把一件事放在心里,即文明或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自我表达性的,而不是人为设计或规划性的。这指我们任何一方都不寻求将自认为合理的某种哪怕最低限度的理想强加于对方,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各自的自我表达来寻找或达成共识。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儒家和伊斯兰教,或者更广义地说,中国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有哪些前提性的根本不同?我认为不同至少表现在三方面。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