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某小区一条小巷,有24户人家贴春联。红艳艳的,喜气洋洋,令人兴奋。可仔细看看春联的内容,却发现,那副生意人永远喜欢的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老春联,怎么把“生意兴隆通四海”一联贴在大门的左边的?再看看其他,啊,左边贴的下联末字怎么多是“旺”、“富”“福”“户”的?于是,回过头去再溜一过,点数一下,哎呀,贴春联的24户人家,按照传统的“上仄下平”贴对的,只有9户。也就是说62.5%的人家都贴错了春联!
贴春联有个基本口诀,就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春联的出句(最后一字是仄声的上联,如“海”“满”“寿”等字)贴在右手边(从门里出来的左手边),对句(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的下联,如“江”“春”“康”等字)则应贴在左手边(从门里出来的右手边)。一条小巷,贴错这么多春联,可能是户主的文化水平有限吧。到处走走,大街的,“高尚小区”的,富豪小区的,贴错春联的人家大体占50%。就连我住的“教师街”,错误率也在30%!
改革年代,或者古汉语从右到左的“直书”(现代汉语是横书,从左到右)被“革”掉性命啦?后来,我发现,贴错似乎又“不错”。因为有的横批,是按照现代汉语从左到右写的,如“迎春接福”(左至右),那么上下联颠倒贴,使之与横批“保持一致”,似也说得过去。不过,转过几户,觉得这似乎未成“新规矩”呀。横批“五福临门”,是从右到左的呀,那么仄收(如乐、业等)的上联怎么还是贴在左边?是户主缺乏或者忘了常识出的错,还是写春联、印春联、卖春联的教他们这么贴的?我糊涂了。查查书,想想近年的“文件”“重要讲话”和名家、大家、博士的“国学力作”,都没有公布什么新规矩呀?我断定,“上平下仄”的贴法,的确是违反了祖宗规矩,贴错啦。
我的看法,春联既然是中国传统传的东西,就应按照祖宗的老规矩办,才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敬畏,才对得住祖宗,也体现今人的自重自尊。传统文化中体现了天道、人伦的部分,约定俗成而文化“化”了的合理部分,千百年来定型了的部分,不是今人想“革”、想“髦”、想“秀”就可以乱来的。常识都丢了,那就是把中国“特色”丢了。那是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不敬。你都不愿意真心实意地传承春联文化,只图个热闹“火红”,有钱人多来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多贴几张烫金大红纸炫炫目,多扯百十丈红绸缠绕大门晃荡荡,不就很热烈喜庆了嘛。而贴错春联,多少都有点“不好意思”啦,尤其是权富们。你很有钱,很任性,但你没有文化啊。
我很赞成贴春联,喜庆,传统,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甚至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嘛。不过,尽量不要贴错春联,羊年错,猴年还是错,不好啦。须知,我们防城港市是全国第十个“诗词之市”呀。律诗中间是两副对子,很讲究对仗工整,必定“上仄下平”的。这么胡思乱想,便想到自己来。你,你老兄不是高中语文教师、教过几十年的中学语文吗?如今贴错春联的有的便是你自己的学生喔!当年教他们上大学,很拼命,可国学常识呢,你教了多少?记得,上文科班的课,讲古体诗词和语法修辞时,是讲过对偶句的。但如今检查起来,没有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讲透,这的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失职”。至于学生,听是听了,水过鸭背。特别是那些数理骄子、以北大清华为奋斗目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毕业后做官发大财的时代英杰,当然不会在意对偶句这类“无用”的文科小知识!如今反思起来,我一个“作家语文教师”教语文的教学效益尚且如此,如今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在语文题海的ABCD堆里打勾勾一直“勾”上大学、敢公开说对古体诗词“我们都不懂,怎么教学生写”的“文学院”毕业的高才中学语文教师,他们更不会重视春联之类的常识教学了。那么,地方到处贴错春联应是很正常的事儿。
我尊敬那些按照传统规矩贴对春联的、可敬的居民!
还有,春联到底贴多久?一年,从羊年春节贴到猴年春节?许多春联红变白了,有的烂了、字迹模糊的一截在风雨中飘摇了,还是贴着。不但不喜庆,反而让人觉得有点破败飘零。我的意见,春联贴过农历正月就行了,最长贴过春季,农历四月前该除下来,恢复平常的闾里光景。当然,至今在我的读书阅历中还没有找到古人关于春联贴多久的说法,就算是一家之言吧,供讨论。反正,一年到头,从春到冬都贴着的似平不再是春联,只能说是楹联!或叫“四季联”啦。
从中国人不会贴春联这“一滴”水,可以照见学校教育的“文化缺陷”。长期来“极左”思潮流毒,但凡说到祖宗的东西,就往“封建”挂。到底“封建”是什么?就是秦始皇以后历代的一个人天下、一个人说话的极端皇权政治吗?近来有学者以为“封建”早就被秦始皇打倒了。秦以前的“封建”,是意识开放、思潮活跃、学术上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畅所欲言、极尽民智而体现“民主”的时代,不必担心“攻击”“诋毁”“添乱”的政治恶棍。自从“打倒孔家店”极端口号的提出到世界各地大办孔子学院的百年间,我的祖国泛滥着一股全盘否定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恶潮。背祖忘宗,不分青红皂白地丑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便成为时尚与“先进”。“博爱”以为是西方的文化专利,殊不知我国古代就有“仁爱”、兼爱、博爱的主张。我在中央党校的庄严礼堂,听过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说过,1985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法国巴黎,他们一致的观点是,人类进入21世纪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孔子思想那里去。西方评千年思想家,孔子是列第一的。我们那群中学校长听了,非常震动。可惜长期来,盲目否定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学老外,除了长发飘荡、街舞疯癫之外,人家的好东西连皮毛都学不到点滴。因此,“文化”就是只能是几句空洞号和廉价的颂歌。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从何说起?不错,“诗教”,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高层重视,可“下面”陷在片面应试教育的泥沼里扑腾,校长、包括“教育大员”都以为“诗教”是“老东西”的事,甚至以为是“老屎窟”多事,影响了他们搞题海、搞淘汰教育的“抓高考质量”的高招。这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对于春联、贴春联这类国学小常识,估计不会有人在意。这或者正是民间贴错春联的“文化根源”?我老语文教师希望同行们作些反思与探索。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讲到古体诗词知识时,适当拓宽知识面,顺便讲讲贴春联的小事。当然,教师要会讲、讲好这类知识,自身重视,必须先学好、掌握好这类国学知识。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我主张,中学的语文、政治、历史,包括小学社会课,都应结合平时的教学普及国学常识。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大员巨富,还是平民百姓,是博士生还是小学生都能自觉地学点国学常识。若干年后,中国人贴中国传统春联的“贴对率”或者会大幅度提高?写与卖春联赚钱的因为自己“昭昭”,也会明白告知买春联者怎样贴对春联的吧?
余老矣,愿在有生之年看到高楼遮天、小车狂飙、衣着洋气、闾里轰荡西方疯癫劲乐的时尚城镇,特别是诗词之市、诗词之乡的居民,都能按“上仄下平”的老规矩贴春联、即春联都贴对的新“文化风景线”。老夫是一个守旧、落后、不时髦、不假洋鬼子的高中语文教师,很希望语文教育同行们支持我的意见与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一个中国语文教师应有的努力。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