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传国脉扬国风 中国博物馆如何“走出去”
时间:2017-03-30 11:24:43  来源:腾讯网  作者:  

   从1905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南通博物苑”开始,我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了112年历程。目前,博物馆总数已近5000家,藏品超过3000万件。

  然而,数据显示,中国只有575所博物馆加入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相比于国内博物馆总数的比例仍太小。与此同时,中国以主题形式走入外国博物馆的展览也相对较少。

  

传国脉,也要扬国风

 

  3月27日,大型展览“秦汉文明”亮相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新华社发

  1.缺乏鼓励性政策,制约出走步伐

  中国博物馆走出国门可以上溯到20世纪70年代。“过去主要是出国举办展览,服务于领导人出访、建交纪念日等重要的政治任务,渠道、形式、目的都相对单一。”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说。

  

传国脉,也要扬国风

 

  2017年年初,“华夏文明之光”中国艺术展亮相俄罗斯圣彼得堡。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建立了中国的国家委员会。经过2010年上海国际博协大会的举办,博物馆事业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每年出境和来华的展览不足100项。从近年来的增量来看,‘走进来’的展览增长更多,‘走出去’的增量反而不太大”。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认为,“走出去”步伐放慢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财政经费的不足。

  “从大的政策环境来说,应该不存在任何问题。”安来顺指出,具体到执行层面,国内博物馆从业者在专业领域深挖的力度大,交流的意愿本来就不太迫切,而博物馆的行政化管理给出国、交流经费设置了天花板,很多“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更给国际交流带来了障碍。

  2.整体推进,让交流渠道多元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念沙委员指出了当前博物馆“走出国门”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展览形式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民间博物馆交流少限制多、保费过高等。

  “作为一项综合工程,中国博物馆要破除‘走出去’的障碍,只能多管齐下,整体推进。”安来顺说。

  而徐念沙更重视从战略高度搭建起多元化的交流渠道。“除展览合作以外,在文物艺术品相关的图书出版、藏品资料库共享、文化产品开发、文物修复等方面,均可尝试开展合作。”

  相比之下,民办博物馆“走出去”所面临的壁垒更难突破。王军解释,根本在于其登记注册制度的缺陷。“很多民办博物馆的藏品在来源合法、收藏规范上很难得到保证,一些藏品摇身一变就可能成为商品,身份界限很模糊。一旦开了出国的口子,可能会带来弊端。”

  对此王军认为,最好的解决之道是综合治理。首先要完善登记注册制度,其次建立完善的藏品身份证制度,随时跟踪流向。另外也有必要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给文物“验明正身”。只有在正本清源的前提下,国际交流的“绿色通道”才能放心地敞开。

  3.树立竞争意识,争取更大话语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博物馆的国际拓展逐渐从满足异域的猎奇,到具备了实力的竞争。这意味着博物馆人在走出国门之际,也应从心理上为激烈竞争做足准备。

  “当务之急是软件的提升,比如策展的理念。”安来顺介绍,在一些国外知名博物馆人眼中,中国博物馆徒有财力,在专业观念上显得落后。因此无论引进展览,还是出国展出,策展方案往往都只能单方面接受。此外,借展费过高、合作模式被动等问题,都表明我们的竞争意识必须要建立起来。

  近段时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合作方强大的策展能力引发了博物馆界热议。相比之下,中国博物馆在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短板,常常导致文物“走出去”了,理念却未能随之出海。

  “我们期待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展品的租借,还要积极介入到策展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安来顺说。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