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困境:数量丰富却“家底不清”
时间:2017-04-06 11:13:19  来源:腾讯网  作者:  

   

 

  广州广府本草博物馆内陈列的巨型煎药器皿。

  江苏省徐州市的中山南路上,人流熙攘,一座名为“海云电脑城”的高大建筑矗立在旁,显示着这里作为商业区的繁华和现代。谁能想到,18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东汉末年名医华佗长期行医的地方,而海云电脑城现址上的原石磊巷内,曾建有具百年历史的华祖庙和华佗墓。然而,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它们早已湮灭无存,华佗墓碑更不知所踪。

  这只是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实物呈现,在政策引导下,一批中医药文化遗迹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但更多这样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资源却仍不为人知,走在湮灭的路上。因此,加大对中医药文化遗迹的发掘和抢救刻不容缓。

  (壹)各地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形式多样

  中医药文化遗迹,并非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它泛指历代有关中医药人物和事件的尚存在的建筑物体。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许敬生认为,遗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上名医出生和主要活动区域的遗迹,如扁鹊、张仲景的墓地、祠堂,另一类是药都文化和药商老字号文化遗迹,如北京同仁堂老铺、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乐家老铺药酒工坊。

  “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在各省市县广泛分布着大量的中医药文化遗迹,可谓数不胜数。”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所长王明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较为知名的中医药文化遗迹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渐发展为地方重要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这成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最主要保护形式。

  除了政府保护开发,各地也出现了民间资金支持和后人保护的形式,如江苏常州孟河学派的丁甘仁故居,就是在孟河医派传承学会的资金支持下得以重建。镇江名医张云鹏故居则一直由后人修缮保护。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政策引导,一些地区加强了对中医药文化遗迹的修缮和重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被提上日程,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迎来了新的契机。

  2007年,河北保定刘守真祠堂、河南南阳医圣祠、湖北蕲春李时珍陵园和甘肃省庆城岐伯圣景等4处中医药文化遗迹,入选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其后,经过陆续申报,云南腾冲药王宫、陕西铜川药王山孙思邈故里等遗迹相继入选。截至目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共有80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中医药文化遗迹。在政策的支持下,这些遗迹得到了较为充分地保护和开发。

  (贰)遗迹普查、保护和开发不力问题凸显

  “这些众多的中医药文化遗迹资源,被开发的仍是少数,大部分正湮没在历史烟云中。”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许敬生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2010年以来,他带领学生在河南省开展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考察研究。考察中他看到,着名的河南药都禹州十三帮会馆已破败不堪,而世界闻名的清代植物学家、药物学家吴其濬墓地已是荒草没膝,其主要活动场所“东墅”也已荡然无存。“这些文化遗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令我十分痛心,但也庆幸能够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及时进行这样的普查。”

  “浙江中医药文化遗址虽说丰富,但到底有哪些,都分布在何处,恐怕至今没人能说得一清二楚。”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胡滨介绍,在浙江省,诸如兰溪诸葛村和杭州胡庆余堂这样的遗迹已经闻名海内,但如杭州钱塘医派讲学行医处侣山堂、南宋名医陈无择的故居等,却因鲜为人知而逐渐湮没,许多杭州历史上煊赫一时的老药铺的价值也因不为人们所识,疏于维修而日显败象。“家底不清,就不能及时造册登记和整理研究,更别说提出保护等级和申请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下去,一些中医药文化遗迹只能是文献上的记载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谢建群指出,与徐州市区华祖庙的遭遇类似,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上海大规模市政改造,一大批代表海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遗址建筑,在毫无保护措施的规划下逐一拆除流失。目前上海尚未有一处海派中医药文化遗址被列为保护单位,令他非常痛心,“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中医药文化为代价”。

  王明强告诉记者,当前,一些遗迹虽然由政府予以保护,但由于开发宣传不足,门庭冷落,也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梳理了一份全国中医药文化景点名单,其中列出了内丘扁鹊庙、建阳宋慈墓等89个中医药文化遗迹。但其中诸如沛县华祖庙这样的遗迹,其地方政府相关网页只字未提,当地人也几乎无人知晓,可见其影响力之微弱。

  (叁)摸清家底并以保护性开发为先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普查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和古今名医人文精神及其文化素养。”由此,近年来各省展开了各自的中医药文化相关普查工作,但对于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普查还没有全面展开。

  “中医药文化遗迹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具有相当的学术和文物价值,必须先摸清家底。”胡滨认为,家底不清,就不可能加以全面的保护。因此,各省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中医药文化学会等专业机构,尽早开展现存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摸底普查工作。

  “要建立遗迹保护的长效机制,还要积极推动列入和升级文保单位的工作。”王明强认为,当前许多遗迹尚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着消失的风险,有的遗迹则级别偏低,保护力度不足,亟须中医药界与文物部门通力协作。

  而胡滨则提出了遗迹保护的新思路。他指出,截至目前,我国公布的4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40多项涉及中医药,包括中医诊疗方法、中药炮制技艺、民族医药等八大类。而中医药文化遗迹作为有形实物,不在此列。但这些遗迹应属物质文化遗产,可效仿中医药的非遗申请,尝试申请进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提高社会知名度,对其建设维护也将大有好处。

  此外,王明强指出,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决不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要发挥其在地方文化建设上的影响力。因此,地方政府应建设专门的网站,并利用多种媒介,加大遗迹推介力度。同时,要结合遗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建设中医院、中医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或开设中医门诊、中药店等,发挥好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作用。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