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千年前的“海上丝路”:“黑石号”文物纽约展出
时间:2017-05-04 11:42:30  来源:腾讯网  作者:  

   

1

 

  广东梅县水车窑青瓷

  由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 Museum)联合举办的 “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Secrets of the Sea: A Tang Shipwreck and Early Trade in Asia)于3月7日至6月4日在纽约展出。此次展览是这批沉船文物经过几番周折首次在美国展出,文物包含了瓷器、金银器,铜镜,唐秤等。该展览呈现了从7万件沉船货物中选取的78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将与民众分享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艘沉船的故事,表现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已有“全球化”的贸易概念,续写这艘沉船的使命。

  

2

 

  银器

  公元9世纪左右,一艘满载货物的阿拉伯商船,从中国出发,经过东南亚水域开往中东的阿拔斯王朝,却不幸在印尼勿里洞岛(Belitung Island)海域触礁沉没。沉船的中文名被称为“黑石号”。该沉船在1998年,被潜水捕捞海参的印度尼西亚渔民发现,由一家德国打捞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打捞,并开价出售。这种商业交易的行为使得一些美国学者对沉船宝藏存有异议,所以五年前原定这批沉船文物要到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展出的计划被取消了。

  

3

 

  有怀素草书风格书法的长沙窑瓷碗

  海路贸易的发达

  这是第一艘被发掘的古代中东船只,此艘沉船的发现证明了“海上丝路”的存在。当时中国唐朝和阿拔斯王朝两大帝国间的海上贸易往来频繁,一些中国制造的瓷器为了迎合中东市场,已开始吸收中东的审美元素。此船应是通过当时最主要的位于扬州和广州的两大港口,把全中国范围内的各类货品装仓返回。由于发现沉船时的船头向南,推测这艘货船也可能途经东南亚夏连特拉王朝(Sailendra)和三佛齐古国(Srivijaya)进行了香料贸易。

  

7

 

  带有装饰花纹的长沙窑瓷碗

  长沙窑器物的装饰花纹

  沉船的6万件文物中有5万5千件长沙窑碗。这些长沙窑器物被装在具有保护性的广东梅县水车窑青瓷中而保存得非常完好。 据明尼苏达艺术博物馆(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的亚洲馆策展人柳扬博士所说,这些碗上随意洒脱的笔法可能是受到同为湖南长沙人的草书大家怀素的书法影响。更何况匠人在画这几万件器物时,定是越画越随意。曾经有些学者认为有一些长沙窑器物上写有阿拉伯文,但是据考证这些纹样只是抽象的山水而已。有的装饰花纹还描绘了船只的造型,更是证明了这批器物是专门为海上贸易订制的。

  

4

 

  白釉绿彩高足把壶和绿釉龙首榫

  沉船文物中的发现

  展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巩县窑所烧造的白釉绿彩高足把壶和绿釉龙首榫。这件超过一米的精美陶瓷器的身上,有着和其他沉船文物上类似的伊朗纹饰,由此认为这批货物很有可能是为了波斯湾的贸易而特意订制的。和另一只巩县窑碗中相似的龙纹也被发现在伊朗和扬州等地的其他器物上,这更加印证了“海上丝路”和这艘沉船的关系。据柳扬博士说,这批瓷器上还发现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椰枣纹和未曾有过记载的唐诗。

  

5

 

  带龙纹的巩县窑

  这艘千年前在海上消失的阿拉伯货船未能完成它原本的使命,但正因为它的悲剧使得我们可以一窥当时“海上丝路”的繁华,就此它的使命被改写,并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沉船中的7万件文物不仅展现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巨大规模,而且让我们关注到中国唐朝和亚洲其他王朝间的联系。 这次在纽约的展览让西方民众感受到了中国唐朝的兴盛,同时让他们了解到海上贸易并不仅仅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产物。

  

6

 

  首次出现的椰枣纹

  1. [内容来源:腾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