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兰州鼓子陷后继乏人窘境 老“鼓迷”免费授课坚守传承
时间:2017-05-12 07:30:33  来源:中新网  作者:中新网  

   

兰州鼓子陷后继乏人窘境老“鼓迷”免费授课坚守传承

 

  图为老“鼓迷”陆孝兰团队在家乡兰州什川成立公益培训班,并在“世界第一古梨园”园内免费授课。

  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的传统民间曲艺“兰州鼓子”,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它形成体系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这种昔日兰州家喻户晓的文娱形式如今却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甚至有可能走向衰亡。

  75岁的老“鼓迷”陆孝兰,醉心于“兰州鼓子”已有50余年,期间,他培养了不少徒弟。为了传承该民间曲艺,他于2016年3月,在家乡兰州皋兰县成立了公益培训班,每天下午在当地“世界第一古梨园”园内免费授课,还承诺35岁以下的年轻人每学会一首鼓子戏,培训班就出资500元进行奖励。

  一架扬琴,一把三弦,一架古筝,琴音悦耳,弦声动听,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弹唱,就是一台兰州鼓子戏。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陆孝兰说:“兰州鼓子对很多的老兰州人来说,都是从小听,从小唱,玩了一辈子的东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是在乡村的家庭院落,还是城镇的茶肆酒楼,兰州人婚丧嫁娶,请客宴会,“鼓迷”们总是会聚在一起弹唱几曲,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兰州鼓子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孝兰介绍,兰州鼓子的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演员的手势和面部表情都能给听众以美感。兰州鼓子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分为赞颂祝贺之词、咏物写景之言、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三大类。

  “时代的发展,让兰州鼓子戏难以融入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去,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陆孝兰坦言,这也是他自发成立公益培训班的初衷。现如今,我们也常常把歌颂家乡的内容也融入到兰州鼓子戏中,唱起来更有意义了。

  

图为培训班最小的学员陆宏波演唱兰州鼓子《韩英见娘》。 崔琳 摄

 

  图为培训班最小的学员陆宏波演唱兰州鼓子《韩英见娘》。

  “万亩梨园,尽在什川,历史悠久,世界罕见,它是金城后花园……”陆孝兰组织培训班成员为记者演唱了保护世界古梨园的鼓子戏。他表示,对于“兰州鼓子”后继乏人,他们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坚守下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目前这也得到了皋兰县官方的重视。

  记者了解到,由陆孝兰发起成立的什川镇北庄村兰州鼓子培训班已招收了20名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70多岁。

  最小的学员陆宏波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表示,他十分喜欢兰州鼓子戏,现在每天都在练习曲目《韩英见娘》,今后还要学会打扬琴,把这祖宗留下的宝贝唱给更多人听。

  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马步升认为,梨园本来就是自然奇观,具有亲和力,在这此地开设兰州鼓子戏培训班,引进地方剧非常和谐,同时有助于增加保护梨园文化的附加值。(完)

  1. [内容来源:中新网]
  2. [内容作者:中新网]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