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感受非遗生命力 嘉兴“掼牛”威武!
时间:2017-06-27 07:22:58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宋睿  

   

 

  6月24日晚上7点,2017第六届中国掼牛争霸赛总决赛在嘉兴南湖区的中国斗牛馆里开赛。嘉兴连日来的阴雨天气,阻挡不住民众的热情,前来观赛的市民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当晚,9场不同级别的掼牛比赛,精彩不断,观众目不暇接。历时三个多月,数场选拔赛,9位中外武林高手脱颖而出,他们有的是国家级运动健将,有的是摔跤好手,有的则是专攻武术多年,更有一位柔道退役女健将入围。在与300公斤以上的公牛的肉搏中,看点多多。选手频频把重于自己数倍的公牛掼倒在地,引得全场观众热烈欢呼。而最大的看点当属嘉兴本土最强掼牛手孙磊磊与连续5年未被掼倒的牛王“权杖”之间的“王中王”较量。在长达3分钟的角力之后,牛王依然延续了从未被人类掼倒的神话,而嘉兴小伙同样赢得了家乡人民的掌声。这场掼牛比赛,到底是牛赢了,还是人赢了?其实是掼牛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赢了。

  

 

  “中国掼牛这个项目是我们嘉兴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届我们进行了充分准备,尤其是到了总决赛,观赏性还是比较强的。”中国掼牛联盟主席韩海华介绍说,“中国掼牛争霸赛举办至今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6年里,我们通过比赛把这项由回民带入嘉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塑造成了一项武术家与牛比拼力量和智慧的竞技体育项目。不断扩大了‘掼牛’的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从而实现了‘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的事业梦想。”

  

 

  掼牛非遗生命力如何生机勃勃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窘境:一些非遗的存与废“命”系一人。掼牛作为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怎样重现勃勃生机的呢?

  做到有情怀地传承坚守是非遗薪火相传的内动力。守门人韩海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父亲习武,掼牛技艺里,融进了他人生的喜怒哀乐。在韩海华的回忆中,学习掼牛的过程中受伤是家常便饭,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其主演《大凉山传奇》期间,在体力耗尽的情况下被牛重伤,摔断了两根胸骨,剧组停机3个月为他养伤。“掼牛,不是我把牛摔倒,就是牛把我掼倒。”韩海华笑称。而最让韩海华感到不易的,不是皮肉之苦,而是来自经济上的压力。“一头牛的成本不低,我们掼牛对牛的品性要求高,必须是野性十足的运动牛,没有三四万元是买不到的。买到以后还要支付喂养等各种成本。这个都得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韩海华的徒弟说,若不是师傅对掼牛充满情怀地坚持,这个事业就没有现如今的红火。

  然而光有坚守还不够,想要让非遗焕发第二春,没有创新也是举步维艰。锁在深闺、脱离了老百姓生活的非遗,终究会在人们的忘却中被遗弃。掼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别存在”,海华武术馆始终通过各类的表演和参赛,让它不断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记住它、欣赏它、推广它甚至从观赏者变为参与者,从而达到让全社会都来阐述掼牛精神、掼牛文化的目的。据介绍,海华武术馆除了承办赛事,还将文化融入武学,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在馆内授牌设立全国首家以武学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孔子学堂,在国内外国学、国术的传播推广及市场拓展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并将掼牛、船拳等特色教学内容引入嘉兴孔子武学课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海华武术馆旗下还建立了“江南武魂艺术团”,86名成员在2小时的表演中,植入了嘉兴本土历史文化中的“江南七怪”、“越女剑”以及掼牛等多种元素,将传统表演转化为可分可合的成熟舞台剧目,传达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为了让掼牛这项非遗在新时代充满活力,市场化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韩海华认为,掼牛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兼具历史、艺术和市场价值,对它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不是把它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其走进市场,在接受市场锤打中吸收更多活下去的养分。为此,他一直努力尝试开创掼牛的产业化路子。他们已与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本着“让阿拉伯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阿拉伯”的目的,双方在资源整合、价值挖掘方面达成共识,将对掼牛进行包装宣传,共同将掼牛推向阿拉伯国家,努力向着实现“牛到海外”的目标前进。同时,在乌镇设立“东方斗牛园”,利用乌镇的旅游人气,将东方激情斗牛表演作为文化展示板块,结合赏牛、品牛产业与民族特色餐饮商业运营,打造成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的牛文化产业集群和旅游文化商品带。

  

 

  高峰论坛:掼牛产业化发展创新

  已经被纳入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保留节目——嘉兴掼牛,早在2011年就成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每年的掼牛争霸赛期间,嘉兴都会举办国遗“掼牛”高峰论坛。日前,第六届国遗“掼牛”高峰论坛再次在嘉兴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以及嘉兴本地的嘉宾围绕着掼牛产业化发展暨“一带一路”文化创新进行深入研讨。

  如何更好地普及这项运动?如何推动掼牛产业化发展?嘉兴市假日国际旅行社董事长顾明庆建议,要把掼牛运动推向市场,把掼牛运动与旅游相结合。嘉兴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张硕认为,嘉兴掼牛有成为优秀旅游产品的潜力,可以走市场化道路,与其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新西兰亚太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张培军认为,嘉兴掼牛运动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议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

  “看了掼牛争霸赛,我非常感动,嘉兴掼牛已经成为一项集竞技、表演、观赏于一体的运动,既有中国的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中国民族民间体育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徐金尧感叹。徐金尧认为,中国掼牛争霸赛连续举办了6届,“掼牛”高峰论坛也连续举办了6届,以往的论坛专注于探讨掼牛文化的传承,本届论坛首次把主题扩大为国遗项目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探讨,意义深远。

  1. [内容来源:中国孔子网]
  2. [内容作者:宋睿]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