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上海话渐失“用武之地” 沪人力倡“语言传承”
时间:2017-07-17 16:33:15  来源:中新网  作者:郑莹莹  

   上海自然博物馆16日启动“上海闲话讲自然——地域文化传承展示”活动,希望通过鼓励市民用上海话来讲述自然相关的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沪语军团”。

  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副主任、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介绍,该活动计划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鼓励公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上积极上传音视频作品并进行在线展示。7-10月份将分别推出“沪语诗词讲自然”和“上海闲话品自博”线上活动,评选专家将从提交的作品中筛选出优秀作品。9-10月份,该活动将深入学校,鼓励上海全市中小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提交的作品中筛选出优秀作品,同时邀请沪语名家对提交优秀作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

  

点击进入下一页

 

  7月16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上海闲话讲自然——地域文化传承展示”活动,沪上市民表演沪语弹唱。 孙乐琦 摄

  伴随着沪语渐失语言“高光舞台”,此间一批机构、学者、市民联手“拯救”上海方言。

  对1978年出生的上海人王渊超来说,沪语是小时候一直用的语言,包括读书时,老师上课也讲上海话。而到了他女儿这一辈,已鲜少使用沪语。

  当天的活动上,王渊超带着7岁的女儿合唱了一首改编自骆宾王《咏鹅》的童谣。他说,女儿2010年出生后,自己陆续写了四、五十首上海话童谣,“希望小朋友有机会多唱上海话歌曲、多说上海话,不然我们的母语慢慢就没有了,蛮可惜的。”

  上海目前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但上海话逐步“衰弱”,尤其是新生代会讲上海话的越来越少了。

  2012年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一份“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即使是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也只有60%左右“基本会说上海话”。

  2014年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会说普通话人数超上海话;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至20岁市民的上海话“听说”能力为各年龄段中的最低。

  沪语在日常生活中渐失“用武之地”,但在影视文化作品中别树一帜。上海作家金宇澄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一举拿下多项华语文学大奖;而2016年底上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比剧情更先造成“声势”的是大咖演员们的上海话对白。

  在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看来,不少人认为读唐诗、念课文都要用普通话,上海话难登大雅之堂,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唐诗可以用沪语来读,一些文学创作中适当加入沪语也平添色彩,有如鲁迅小说中吸纳的绍兴方言一样。

  她指出,上海话是吴语的一种,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希望更多上海市民能讲上海话,将语言文化传承下去。(完)

  1. [内容来源:中新网]
  2. [内容作者:郑莹莹]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