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河南郑国车马坑出土2400年前“最豪华房车”
时间:2017-07-20 17:19:14  来源:凤凰网  作者:高云,陈媛媛  

   时隔16年,重启发掘的郑国车马坑三号坑,又有新发现。开挖5个月,3辆车已经展露真容,其中一辆还是郑国车马坑出土的最豪华的“房车”。

  

2

 

  【重启】

  时隔16年

  郑国车马坑三号坑重启发掘

  今年2月份重启发掘,最近,郑国车马坑三号坑有新成绩单了。

  4辆2400多年前的“车”已经“浮”出“土”面,其中一辆,还是郑国车马坑里目前露面的“最豪华”的“房车”。

  据新郑郑国车马坑景区主任李宏昌介绍,新郑郑国车马坑景区有春秋时期郑国墓葬3000多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目前已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展示厅、郑公大墓和郑国大夫墓已对外展示。

  早在2002年,三号车马坑就曾尝试发掘,却一度被叫停。这一等,就是16年,直到今年二月,才再次启动发掘工作。

  谈起这次重启发掘,车马坑发掘执行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此前,为了保护出土车辆,考古队尝试了多种化学加固,但当时的技术手段仍不够理想。

  为此,相关部门先后对三号坑进行了隔水设施构建、展示大厅建设等工作,直到今年才万事俱备。

  【亮相】

  郑国车马坑里

  豪华“房车”亮相

  在郑国车马坑三号坑考古现场,不足一半的区域向下“深陷”,正在进行发掘。

  虽说在地下埋了2400多年,早已化作泥土,但经过考古人员的专业清理,三辆车已经初露真容,第四辆车也开始露头。

  车衡、车辕、车舆、车轮清晰可见,和另两辆车相比,南侧的一辆车明显更为“高大上”。

  发掘现场的清理工作负责人孙春玲指着车舆上部说:“这是车篷,长2.56米,宽1.65米。”均匀的席纹路清晰,青铜、骨质的饰件固定着车顶。

  她介绍,古代马车车舆顶部都有篷布,这辆车的篷布是席,更难能可贵的,竟然是彩席,泛着红、黑、褐等多种颜色。

  “这辆是鞍车,主人可以躺在里面,相当于现在的房车。而那两辆,都是常见的行车,只能坐,体型也小些。”她说。

  马俊才说,在韩魏故城内,目前共出土了四辆鞍车,而这辆是形制最大、装饰最豪华的,在国内也并不多见。

  【挖掘】

  手术刀“拨”出车马

  在第三辆新发掘的车旁,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剥离车轮旁的土层。

  孙春玲解释,由于年代久远,木质已经完全腐化成泥,文物发掘的过程其实就是 “土中找土”,依靠土的颜色和软硬质感来从土中发现文物。

  “手术刀、小刷子、小铲子都会用到,清理要小心细致,下手一重,文物就有可能灰飞烟灭。”她说,仅房车的“车篷”就花了一个多月才清理出来。

  郑国三号车马坑的发掘,全过程向公众展示,这在河南考古发掘历史上还是首次。

  在发掘现场,正上方有着四面大显示屏,“直播”着考古的细节。游客可以站在地表俯瞰发掘,想看细节则要借助显示屏了。

  李宏昌说,观众还可以下到地面以下近3米深的步道上,亲眼见证考古全过程。

  马俊才说,接下来发掘现场将增派人手,预计3个月左右能完成发掘。

  【历史】

  “心系故土”的“私家车队”

  马俊才介绍,此次发掘的三号车马坑是郑公大墓的陪葬坑。

  “陪葬坑的车马一般是国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车,也就是私家车队。”他说。

  和此前郑国车马坑景区内出土的车马不同,三号坑的车马“稀疏”了不少,而和“前车”却有着同样的规律——分布散乱状,并不完整。

  马俊才解释,郑国国君下葬的时候,实行的是拆车葬。要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的底部,然后,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的尸体之上。

  虽说车马凌乱,但走向却一致。“车马头都向西,东西向摆放,应该是心系故国的缘故。郑国的开国之地,就在西方的陕西省华县。”马俊才说。

  1. [内容来源:凤凰网]
  2. [内容作者:高云,陈媛媛]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