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到北京画院看古画: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时间:2017-09-04 16:04:53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2017年8月25日,“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共同主办,将国内四家重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的人物画精品62件套汇聚一堂,为观众了解、欣赏明清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流变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作为北京画院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览”之一,此次展览也是继2015年“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展”、2016年“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之后,北京画院再一次与国内文博机构联合举办古代书画展览。

  

 

  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部分展出,松石高士图轴 文徵明 明 纵59.5厘米 横28.7厘米 纸本 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部分展出,桐荫清梦图 唐寅 明 纵62厘米 横30.9厘米 绢本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人物画的专题展不是一个新的主题,在近些年的文博界和美术馆界,观众经常可以见到以人物画为主题的展览。作为一个被长期关注的主题,如何在展览策划和展品组织层面做出新意,是北京画院策划此次展览的重点。此次展览主题“笔砚写成七尺躯”源自清代画家华喦《自画像》中的题诗,原诗为“起坐捉笔砚,写我躯七尺”。不同于以前的单纯记录主人公真实面容的肖像画,明清之际的文人画家进行人物画创作,多以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表现画中意趣,主张体现画中人与画中景的呼应融合,将正经威严的“证件照”转换成富有文人雅趣的“自拍照”。所以,此次展览也重点定位于展现明清时期人物画中独有的“情与境”,观众可以从这些精彩的画作中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

  

 

  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部分展出,吟梅图 轴 陈洪绶 明 1649年 纵125厘米 横58厘米 绢本 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此次展览以明清人物画中的笔墨特性与情景表达为线索展开,按照不同的画题,共分四大板块进行呈现: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专门开辟的“蛾眉”板块,将明清时期着名女性画家的作品,以及以女性为主题的画作集中呈现。此次展出的南京博物院藏薛素素《吹箫仕女图》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中国画史上虽然不乏擅长丹青的女性画家,但是在明清之前却是凤毛麟角,直到明清时期女性画家作为特殊的群体出现,成为传统中国画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部分展出,阮元小像轴 无款 清 纵91厘米 横39厘米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部分展出,吴伟业像 顾见龙 清 纵149.7厘米 横89.8厘米 绢本 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展品精选了国内四家重要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进行了一次整体而又集中的汇聚和整理。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故宫博物院藏吴伟《武陵春图》、陈洪绶《听琴图》,还可以看到南京博物院藏仇英《捣衣图》、曾鲸《顾梦游像》,上海博物馆藏高其佩《指画人物》、罗聘《醉钟馗图》,天津博物馆藏文征明《松石高士图》、金农《佛像图》。可以说是一场佳作汇聚的展览,观众可以尽观四家博物馆的人物画精品收藏,纵览明清时期的众生诸相。

  

 

  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部分展出,张林宗肖像图册 赵澄(1581-1661) 清 纵 53.2厘米 横31厘米 纸本 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和城市商业化的繁荣,中国传统人物画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大批彪炳画史的人物画名家。明初伊始的“浙派”主力吴伟、张路;明中后期“吴门画派”的大家文徵明、唐寅、仇英;晚明变形主义画家陈洪绶;除此之外,还有开创人物画坛重要写真派别“波臣派”创始人曾鲸。清代以来,禹之鼎、冷枚等开创出独具个人风格的人物画面貌,“扬州八怪”金农、高其佩、黄慎以水墨写意人物画见长;此外还有将绘画转向世俗化、市场化的“海上三任”任薰、任颐。

  

 

  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部分展出,吹箫仕女图 轴 薛素素 明 纵164.2厘米 横89.7厘米 绢本 南京博物院藏

  

 

  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部分展出,春闺倦读图轴 冷枚 清 纵175厘米 横104厘米 绢本 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部分展出,武陵春 图卷 吴伟明 纵27.5厘米 横93.9厘米 纸本 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在中国画史上闪耀的群星,共同开创出明清之际人物画的繁华盛景。此次展览全面汇聚明清时期人物画发展中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画家作品。展览中还对重要作品的像主进行初步探寻和梳理,观众在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展陈文字一探明清之际文人雅士的风流遗韵。

  

 

  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部分展出,佛像轴 金农 清 纵133厘米 横62.5厘米 纸本 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部分展出,人物山水图册 十二开之一:于无忧林中 金农 清 纵24.3厘米 横31.2厘米 纸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部分展出,醉钟馗像轴 罗聘 清 纵98.4厘米 横38.3厘米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明清之际的人物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画风异彩纷呈,以此反观当下强调以素描体系为中心、弱化线条表现力的人物画坛,一些问题亦需深思:中国传统人物画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是否需要保留?中国传统人物画对当下人物画创作有哪些借鉴的角度?“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正是以回顾古人、寻根溯源的方式,揭示中国书画存在的规律。希望透过本次展览中诸多精彩的明清人物画作,能使观者吸取传统书画的艺术养分,进而对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薛良)

  1. [内容来源:艺术中国]
  2. [内容作者:艺术中国]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