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德里科·马西尼(FedericoMasini),意大利人,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汉学家。因其在中意语言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由温家宝总理颁发的“中意友好贡献奖”。
罗马中心火车站作为意大利主要的游客集散地,终日人群熙攘;离它不远处坐落着一处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术殿堂——罗马大学东方学院,它不仅是西方汉学研究重镇,亦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与周围嘈杂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走进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既静谧又鲜明的学术氛围,不时传来朗朗的汉语诵读声,让人产生时空置换的错觉。在这里,你会经常看到一位身材瘦削高挑的意大利人,说着地道的中文,穿梭在院子的各个角落,他就是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
一波三折的汉语之旅
西方研究中国的专家很多,但真正懂汉语说汉语的却屈指可数。马西尼的汉语字正腔圆,中文典故与古诗古词更是信手拈来,每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汉语水平时,马西尼总是犹如孩童般不好意思,说这属于“洋泾浜汉语,仍旧需要继续努力学习”。
1975年,中意建交的第五个年头,少年马西尼在书店偶然翻到几本关于中国的书,被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深深吸引。“历史由文字记载,了解一种文化,一定要学习它的语言,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文化古国,汉语书写历史,传承文化,它是打开中国大门的一把钥匙!”少年马西尼开始在汉语世界中摸索前行。
当时的罗马没有大学开设汉语课,也没有孔子学院这样的官方机构,马西尼只有自学汉语。1976年,意中友好协会设立了汉语课程,马西尼每天下午六点到八点去打卡学习,当时所用的教材是《基础汉语》,“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与汉语接触。”“当时上课的都是外国人,我们学习了几个月汉语后,就产生了想要一睹中国人‘庐山真面目’的愿望,但是当时在意大利的中国人很少,我们只有到大使馆去‘蹲点’,见到从大使馆出来一位中国人,我们兴奋坏了,连忙打招呼说‘你好你好!’”说到这里,一向严谨的马西尼哈哈大笑。
当时由于一些原因,意中友好协会被迫关闭,刚接触到汉语的马西尼无法继续学习。所幸1976年,罗马大学东方学院开设了汉语课程。当时学习中文的学生并不多,文字的复杂,语法的繁琐让许多西方人望而生畏,但对年轻的马西尼来说,中文的难亦是它的美所在。“汉语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要看它离我们的母语远不远,对于我们来讲汉语很难,但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讲西方语言就比较难。因为离母语愈远学习的阻力则愈大,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在语言学习之初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即便在马西尼进入罗马大学文哲学院学习哲学后,他也没有放弃汉语,不仅在课外继续自学,还于1980年申请奖学金赴美国伯克利大学进行汉语强化训练。集训课程艰辛却充实,更笃定了马西尼从事汉学研究的决心,并产生了通过普通语言学将汉语与哲学、思想史结合起来的想法。
1983年9月,马西尼获得国家奖学金来到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进修汉语。虽然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一星期一次的热水供应,食堂里面永远是白菜唱着主角,但马西尼仍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各方面都很艰苦,但学校已经是在尽力给我们提供便利的条件。学习方面则是很好的,你没有别的任务,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单纯的语言学习外,对普通语言学感兴趣的马西尼在获悉北大中文系有这样的课程,又开始了他的北大旁听生涯。彼时执牛耳于北大语言学的是朱德熙先生,马西尼眼中的朱德熙,平易近人,“我是班上唯一的老外,朱先生总是体恤地问我课堂上有什么问题,在北京是否生活习惯等等”。另外,朱老严谨的治学态度也给马西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还记得一个星期六他给我们讲了一个语法规律,再过了一个星期,他来上课的时候就说‘不行,我上次给你们讲的这个规律不对,因为我在公共汽车上面听到了一个人说了一句话,那句话就不符合我们上星期学的这个语法规律……’朱先生是非常聪明灵活的,他这种优良的学术作风对我的影响很大。”朱德熙后来还帮马西尼写了推荐信,故1984年上半年马西尼便从北语转学到北大,开始他的第一个研究项目——“索绪尔语言学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研究者,马西尼还得到了王力教授的指导。他曾先后两次去王力家中拜访,围绕索绪尔语言学及中国语言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王力的建议下,马西尼开始翻看北大图书馆中所藏的手稿,才发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早在50年代就已被高名凯译为中文,但由于当时只能用苏联语言学家的着作,所以这个手稿本扉页上不能署作者名。这份手稿对我的研究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我撰写并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语言学论文。”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