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孝慈文化

两岸人士抒怀“慈孝” 传统文化搭起海峡“沟通之桥”
时间:2017-09-08 13:11:54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煜欢  

   

 

  中华慈孝文化节暨浙江省宗教界开展“传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动启动仪式 李晨韵 摄

  (见习记者 张煜欢)“慈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两岸间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9月6日,中华慈孝文化节暨浙江省宗教界开展“传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两岸暨港澳地区的着名学者、专家共同拓展“慈孝”话题的深度与广度,表示以中华慈孝文化为媒,将进一步增进两岸之间深厚情谊,搭起海峡“沟通之桥”,敦厚社会民俗风气。

  

 

  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林政则 李晨韵 摄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慈,爱也’,佛教中解释慈为爱护众生。而‘孝’字中上为‘老’,‘子’在下,意思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服从、善事父母者,乃孝。”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林政则首先从汉字角度娓娓道来,在他眼中,“慈孝”二字,就是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之意。

  

 

  中华慈孝文化节暨浙江省宗教界开展“传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动启动仪式 王刚 摄

  正如汉字文明在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慈孝文化也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之中,是浸染在华夏儿女心灵深处的共通力量。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王守常也表示,当人心无所归属的时候,慈孝文化在中国人概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归属意义。

  如今两岸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增多,文化和宗教之间的往来也愈加热络。在两岸人士看来,虽然两岸海峡相隔,但台湾人的祖辈大多来自大陆,很多宗教及传说也都是从大陆传到台湾的,在这点上,文化基因无疑都是相融相通的。

  从2015年的盂兰盆节孝亲文化活动,到2016中华慈孝文化节,再到今年的中华慈孝文化节暨浙江省宗教界开展“传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动,两岸人士纷纷表示,三年来该活动的典范群体、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弘扬慈孝美的理念也在不断升级,为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在台湾,也有一个专为慈孝人物而设的“芳草人物”评选活动。

  据了解,近年来台湾每年都会开展“芳草人物”的评选工作,每个乡镇选出一位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善亲人物,经层层选拔后予以公开表彰,端正社会风气,传播慈孝文化。其中在台湾宜兰县礁溪乡,有一位“菩萨耳”简田金先生早已善名远扬。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王守常 李晨韵 摄

  30多年前,简田金的妻子过世,他开始独自照顾4个年幼的子女,父兼母职。后来简田金的岳父母长期卧病,他又视其如亲生父母般侍奉,日夜陪伴在侧,花掉毕生积蓄从无怨言。令人称奇的是,60岁过后简田金的耳垂越来越长,长至十公分左右。民间一直认为大耳朵是好福气,加之简田金敦厚纯善的个性,邻里亲友就将这对耳朵取名“菩萨耳”。

  “为什么要大力宣扬像‘菩萨耳’这样的‘芳草人物’?因为行善可以不高调,但扬善不可以低调。”林政则感慨道,“今天在表彰台湾地区的慈孝人物时我总能听到一句‘台湾有你们真好’。的确,这些慈孝典范人物不一定做大官、做大事业,但鼓励并表扬他们,可敦厚民俗社会风气,影响更多的社群和民众。”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也表示,将弘扬慈孝文化作为两岸民间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为台湾对慈孝文化一直传承得很好,我相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未来在台湾也定能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 李晨韵 摄

  据悉,此次活动由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及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办,由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杭州灵隐寺承办,并得到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浙江中华文化学院、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商报浙江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完)

  1. [内容来源:人民网]
  2. [内容作者:张煜欢]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