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宗教文化

读大师故事:出家人是将人间的小爱升华成生命的大爱
时间:2019-09-15 09:55:1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  

   编者按:古之大德写过的一些“家书”非常感人,黄檗希运禅师感慨“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洞山良价禅师写给母亲的《辞北堂书》、《后寄北堂书》至今仍在流传,弘一大师出家前写给妻子的:“放下你,非我薄情”……这些家书,每一份都堪抵万金。2019年中秋节,凤凰网佛教推出“佛门中秋月更圆”主题策划,在“家书·情暖中秋”主题征文环节,我们收到了陆河观天寺行岚居士的来稿,她在读到黄檗希运禅师、洞山良价禅师、弘一大师的人生故事时,感到“道是无情却有情”,出家在一般人看来是了断亲人的血脉情缘,是无情的选择,实际上却是更为“有情”的一种报恩。他们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将人间的小爱升华成生命的大爱。

  中秋佳节合家团圆,这是普通人幸福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但是作为出家人,他们却放下亲情的牵绊,放弃世俗间所有的幸福而专注于寻求生命的证悟。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深山古寺,一轮明月,出家人是否也会思念自己的亲人?他们之间有哪些凡人不可想象的公案?

  黄檗希运禅师出家后,矢志要在佛法上有所成就,三十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探望亲人。五十岁时,在一次参访途中,他终于返回故乡探视母亲。黄檗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每天哀伤地哭泣,把眼睛都哭瞎了。她在路旁设司茶亭招待过往的云水僧,并且迎回家中亲自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其实,她这样做是渴望着能与儿子重逢,因为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虽然她眼睛瞎了,洗脚或许可以认出她的爱子。

  黄檗禅师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他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叙述佛陀出家的故事,希望母亲能因此得到信仰而安心。由于黄檗禅师只伸出右脚,却不将左脚给母亲洗,所以母亲并未认出他来。

  黄檗禅师忍痛继续云游。邻居告诉他母亲说,那个讲佛陀出家故事的就是你儿子。母亲听后一直追到大河边,但船早就开动了,母亲情急之下跳进河里不幸淹死。黄檗禅师远远望见母亲失足落水溺死,恸哭着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返回火葬了母亲,并说一偈曰: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

  这个故事在常人看来觉得无法接受。三十年离家无音信,见面不相认。但是真修行人认为,对于至亲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所谓的孝顺,有三种层次:一为小孝,甘脂奉养,给父母温饱;二为中孝,事业有成,光宗耀祖;三为大孝,出家修行,度父母出离生死轮回。黄檗禅师乃至无数出家人不是不孝,他们精进修行,度脱自己与至亲,乃大孝也。

  洞山禅师的观点是:如果只是用世俗的方法去供养父母是不究竟的,因为无法让自己和亲人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出家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脱离苦海,“道是无情更有情”,出家在一般人看来是了断亲人的血脉情缘,是无情的选择,实际上却是更为“有情”的一种报恩。

  还有近代绝世才子李叔同,他舍弃所有的才华名利,舍妻离子,成为一代名僧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在出家前写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我十分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你的体内住着的并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丰子恺曾总结先师李叔同: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欲”。

  并且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的三层楼。懒得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在世间占大多数。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就久居在里头。这样的人,在世间也有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或“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就爬上三楼去、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我有幸接触过很多高僧大德和有很多年轻的僧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安详宁静、平和,、智慧。他们放下了世俗所有的享乐和评价标准,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他们把人间的小爱升华成生命的大爱。

  中秋佳节,无论是在寺庙还是在家,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我们都是一体的,从无有分别与分离。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1. [内容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