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百家奖莫文蔚我的长辈
内容页头部banner

宗教文化

禅宗公案:君闻木樨香否
时间:2019-10-18 08:44:11  来源: 新浪佛学  作者:  

   人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如此的凄美壮观,若逢阳光照射,瞬间即可蒸发消逝在这个空间。同样,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与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相比,与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如沧海一粟,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实在是微不足道。

  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且渺小,那么我们在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虚度。珍惜生命中的所有,无论遇到多少坎坷和磨难,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不断前进,才不枉度此生。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史上有一个经典的公案:黄山谷学禅(即黄庭坚,字山谷)。山谷兄师从有名的晦堂大师多年,一无所获。有一日,山谷问大师:有没有什么更好更巧妙的办法可以参禅?晦堂大师问他念过《论语》没有?哈哈,晦堂大师问他这句话,他是十分尴尬的,古时候的功名考取,怎么可以不读四书五经呢?

  山谷说:“当然念过”。

  晦堂曰:“你既然读过《论语》,可知‘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晦堂大师引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随时随地都在教你啊,你还不明白,我有什么办法啊?

  黄山谷还是茫然。

  一年秋,桂花盛开,二人在寺,大师看山谷在旁边,摆一摆袖子,自己往山门外走去。山谷莫名其妙,只好跟在后面,晦堂不理,故作不知。

  大师忽回头,问“闻木樨香否?

  山谷答:“闻”。

  晦堂大师瞪起眼睛,说“二三子,吾无隐乎尔。”

  山谷由此恍然而悟,找到心性的本源。

  常引烟霞为伴侣,全凭日月记春秋。同样,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散发着淡淡的木樨花的香味。“生活是一场学习,最根本的学习就是人格的进修”。修养来源于生活,谁道花香鸟语不是禅机?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也许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我们每天面对着全新的工作生活,接受着不同的挑战,总会采取一种小心谨慎并全身心投入到这种繁忙中去,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总持有一股钉子精神,坚持到解决问题为止。但时间久了,我们难免会滋生厌倦和痛苦感,面对现实压力,逐渐意识到不只是坚持就能顺利解决所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解决王冠纯度时的灵光一闪,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中国人讲慕春风,思飞扬,临秋云,思浩荡。其实,人生有时不需要繁文缛节,需要活的洒脱,活出一份真性情。如果我们把目光局限于现前的困难,而失去生命中本有地一种从容与自在,这难道不是生命的遗憾吗?佛法讲,莫向外求,反求诸己。因此,如果我们面临一个难题久久攻克不下时,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享受一段美丽的心情,说不定会举重若轻,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而更多的是我们拥有属于内心深处的玄妙感受经历。

  记得《法华经》有则“怀珠求乞”的故事,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而其不觉知,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宝珠,衣食受用无极。这则譬喻也告诉我们:人人本来具足清净如明珠的本性真我,这本性真我有无限的功用能源,而愚痴的我们却不知道观照自性,把内心的能源开采出来,反而一味向外追逐,汲汲营营,终其一生,好比穷人怀抱明珠,却求乞异乡。我们人人本来具足的一颗明珠,为什么含藏不现?因为生活中的爱执尘埃蒙蔽了它的清明,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世上人人求自在,佛前步步透禅机。圣严长老曾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既然生命来去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珍惜它、利用它、补充它,透过生命烈火的淬炼,去除层层的覆藏,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重现自性的智慧之光!

  试问,君闻木樨香否?

  1. [内容来源: 新浪佛学]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