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公益

鞍山“1+9”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改革
时间:2019-09-17 10:12:52  来源:慈善公益报  作者:  

   养老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解决好社区居家养老,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养老难题。

  近年来,辽宁省鞍山市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力促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日前,《慈善公益报》记者从鞍山市民政局获悉,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名单公布,鞍山成功入选。

  鞍山将以此为契机,通过采取“1+9”举措,破解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瓶颈问题,实现需求与供给相对接、机构与家庭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普惠与特惠相融合、保障与发展相融合、医疗与养老相融合,打造“一对接五融合”的服务新格局。

  其中,“1”是指构建一个体系,即建立“一纵十横多点支撑”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9”是指九项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新型养老制度、制定服务型人才培养计划等。

  一纵十横多点支撑

  据了解,目前,鞍山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44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2.3万人,占总人口23.9%;其中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1.6万人,占总人口的15%。为了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未来五年鞍山将实现养老服务现代化、社会救助精准化、社区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管理严格化、社会事务服务高效化,逐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慈善公益报》记者在该市民政会议上了解到,在养老服务方面,该市将建成市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智慧服务平台,5个县区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50个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形成“一纵十横多点支撑”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格局。

  将居家养老、监管评价、培训孵化、产品体验、咨询解答、业务申请、公益互动、“时间银行”、数据分析和政府管理十大功能于一体,纵贯全域的市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形成“一纵”;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县区级综合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不同层面,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功能布局,打造县区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形成“十横”;建成城乡基本覆盖的多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点,通过全市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对接,全面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多点支撑”。

  到2024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构建起“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鞍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推进全市养老机构达到230家,床位3万张,每千名老人实际拥有床位30张,床位利用率达到80%。市级建成占地3.3万平方米,床位达到1000张的新建市养老院项目。重点支持发展养护型养老机构,到2024年护理型床位占总床位50%。实施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村老年人协会等公益组织。

  据悉,到2024年底,鞍山市人口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养老服务是未来鞍山民政工作的重点。鞍山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鞍山市将以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9项措施提升服务

  据悉,九项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市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服务制度;形成嵌入式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制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中期发展规划;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四同步”工作机制;为独居老人提供关爱服务。

  下一步,鞍山市将开始推进落实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人员信息共享,促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把部分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困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内。依托精准扶贫救助“大数据”管理平台,做到救助主体、救助业务、救助信息和救助对象的“四个全覆盖”,对困难群体进行精准识别,精准扶贫救助。

  到2024年底,鞍山市预设城市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均将达到100%。同时持续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示范活动,使城乡社区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的创建标准,将每项措施落到实处。

  1. [内容来源:慈善公益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