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公益

韶关278个贫困村启动418个集体增收项目
时间:2018-05-09 09:49:3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去年养蜂收成不好,10来个蜂箱收了120来斤蜂蜜,赚了9000多元。”韶关南雄市角湾村贫困户郭文水告诉笔者,现在他被村里聘请为养蜂贫困户业务指导员,月薪1300元。

  郭文水曾是村里的养殖大户,最多时养蜂近40箱。2014年在一场车祸中他被撞断右腿,落下了残疾,无法干重活,也无法出远门。在省商务厅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郭文水不但重操旧业,还成为了角湾村养蜂特色产业的生力军。

  郭文水身上发生的喜人变化,是韶关市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发展产业带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石灰岩地区及水库移民较集中的山区市,韶关是全省扶贫工作任务较重的地区。根据精准识别,全市共有相对贫困人口3.46万户8.76万人,省定贫困村278个。通过实施谋划一批产业、培育一批主体、筹措一批资金、提供一批服务、打造一批品牌、探索建立一批机制“六个一批”措施,韶关市在278条省定贫困村启动了418个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为村集体增收1080万元。2017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2元,比上年增加了4631元。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通讯员 月新农

  主导、特色互补 构建“6+6”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产业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走进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河富村,绿油油的蔬菜种植扶贫基地上,黄枚英等10多名贫困户正忙着采摘、挑运、打包。

  贫困户黄枚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丈夫因病不能干重活,两个小孩还在上学。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她和堂嫂陈玉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领种了10亩菜地。

  “从前仅靠3亩田地种点粮食,年收入不到一万元。今年将3亩田地租赁给扶贫基地,还和堂嫂一起领种菜地轮流看管,在基地专家指导下现在有了好收成,两个多月时间就给家里增加了7000多元的收入!”黄枚英高兴地说。

  河富村在省道S246线旁,距离韶关市区20多分钟车程,有成片的农田和荒地,利用率不高。仁化县妇联驻村第一书记肖莲介绍,当地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因此在选择产业时,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打造“短平快”的特色蔬菜产业,引进大桥镇农家女致富带头人申丽萍创立的丹霞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蔬菜基地采取由贫困户领种,公司承担种子、技术和土地租赁等费用,蔬菜收成后公司来回收,消除贫困户缺成本、没技术、没销路的顾虑,激励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劳动脱贫致富。

  韶关市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以当地资源为禀赋,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优化产业布局,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6大产品为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6大产品为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镇村代表性名牌农产品,全市形成了“6+6”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角湾村,全村39户贫困户中,如今已有23户贫困户参与养蜂产业,共约180箱。

  省商务厅驻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周潮军介绍,为了丰富蜜源,结合角湾村地处梅关古道和珠玑古巷中间驿站的特殊区位优势,工作队还引导农户种植油菜花近200亩,2017年扩大种植面积至400亩,变冬闲田为休闲胜地。

  选人、资金并重

  找准经理人服务送上门

  选准选好了产业,离不开一批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主体。

  韶关市在培育产业主体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模式,采取土地、林地贷款资金等要素入股,以及反租倒包、安排就业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红、劳务增收、订单生产等联结机制,让懂市场、会经营的能人带动贫困村户增加收益。

  秀水灵潭,红色热土。走进韶关南雄市灵潭村,腐竹加工厂、特色农业基地、灵潭驿站、光伏发电等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村里落地生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2015年,灵潭这个人口2000多人的村庄,村集体收入只有1.5万元。

  产业项目的落地,与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息息相关,同时也离不开村里成立的专业经营主体。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2016年村里成立南雄市济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福公司”),聘请党员致富带头人任村集体公司经理,负责所有村集体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

  在济福公司的运营下,灵潭村流转了140亩土地,采用“公司+雇工”模式进行黄烟、水稻、玉米、菊花等作物种植,吸纳劳动力特别是有劳动力贫困户就业,构建了土地流转赚租金、种植务工赚薪金和帮扶对象赚股金的“三金模式”。

  “村里产业帮扶项目交给专业经理人运营,以增加村集体收入为主要目标,为灵潭村集体和贫困村民长效‘造血’。”灵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治军告诉笔者,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6.5万元,2017年增至56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36.3倍。

  2017年以来,韶关市共培育3800多家新型农业致富主体,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去年新增集装箱和稻田养鱼2.5万亩、雪毛鸡五黑鸡230万羽、葡萄5600亩、仙草1100亩、太空莲2.2万亩、光伏发电4万多千瓦等产业帮扶项目。

  为了扶持产业发展,韶关市多形式多渠道动员了发改、农林、商务、旅游等行业部门,实行项目倾斜、产业奖补等5条扶持政策;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开发信贷产品等方式,解决贫困村户发展产业的资金投入难题。2017年以来,韶关共筹集、下达精准扶贫资金8.33亿元,安排扶贫小额贷款风险担保金和贴息资金6540万元,启动到户产业项目3.73万个,使用资金6.25亿元,支持1.7万户贫困户发展扶贫特色产业。

  在推广“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服务模式方面,韶关市采取市县镇三级联动、农科教大协作方式,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引导贫困村户把握市场“风向标”。截至2017年底,全市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761个,先后组织1202名农林专家及农技人员,组建278支队伍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现场接受农户咨询2万余次。

  1.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