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李一桐
内容页头部banner

公益

从木材商变“植绿人”:他在沙漠风口植树13载
时间:2018-05-15 09:33:46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每天早上,王森都会带上一把铁锹,开着他的小铃木车,沿着每个沙丘边缘走一遍,看看他栽植的树木,13年来从不间断。

  58岁的王森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沙河村的村民。2005年,做木材生意的他回到下双镇,在涨泗村周边承包了2000多亩沙漠,用13年时间,建起了一片林场,把黄沙变成“绿洲”。

  “以前做木材生意赚了钱,现在该是还一片绿的时候了。”王森说,十几年前的下双镇,春苗刚见绿,就被大风连根拔起,当地村民种粮食就是跟沙漠“抢地盘”。看着黄沙一点点吞噬着田地,王森拿定主意,要把风沙“摁”在下双镇。

  不顾家人和朋友们的劝阻,王森毅然带着十几个村民住进了沙窝。

  在沙漠里种树绝非易事。下双镇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个风口,风沙大,沙土含碱高,风沙打在脸上,皮肤很快就皴裂了。“风沙吹得额头、眼皮、脸颊、嘴唇都烂掉了。”王森说,“晚上都不敢洗脸,一触水,皮肤火辣辣地疼。”

  沙漠里没有路,运送树苗和水的车陷入了沙窝,只能靠人力一棵棵、一桶桶抬到沙漠里。“每天要走几十公里,腿脚都肿了。”王森说,要种树,先修路。到了冬天,他和村民们晚上把水洒在沙漠里,等冻硬了形成一条冰路,然后用车拉来铺路的水泥、石子等材料,终于把路修好了。

  路通了,沙漠里很快种上了杨树、樟子松、梭梭等树木。原以为路通了百事皆通,可沙漠风沙大、日头毒,很多杨树向阳的树皮就晒干了,没过两年,杨树都死了,只剩了少量的梭梭和6棵樟子松。

  巨大的投入换来了6棵樟子松,王森并不气馁。他从网上搜集大量资料,到全国各地学习借鉴经验,经过多年摸索,终于找到用樟子松治沙的方法。

  “在沙漠种树不是有水即可,还要考虑树木的生长习性和沙漠的酸碱程度。”王森说,樟子松适宜密植,依据树苗不同生长阶段,按照不同株距种植,樟子松在沙漠里的成活率超过了90%;沙漠碱性大,他就在林场建了一个大型养猪场,用猪粪、猪尿调和沙漠酸碱度。

  成活率提高了,林场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生态系统。渐渐地,海棠、桃树、山楂、樱花、木槿等其他树种也在沙漠种植成功。

  治沙初显成效,王森心里绷紧的弦并没有放松。“沙漠里种树,三年之后还活着,才算成功。”王森说,他每天都要查看每一棵树的生长情况,研究种植方法。多年的治沙经验让他明白,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对待每一棵树。

  如今13年过去了,2000多亩沙漠变成了绿洲。下双镇的生态改善了,吸引周边很多游客前来游玩,王森又有了新想法。

  “再建一个生态游乐园。”王森说,他收购了12节废旧火车皮,打算建一个沙漠里的火车小镇。

  1. [内容来源:新华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