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学质量下滑、学生流失严重,许多乡村校逐渐成了“空心校”。甘肃省秦安县建设陇城教育园区,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教学由园区统一安排,教研由园区统一组织,教师住宿由园区统一保障,有效化解了这些难题,使乡村校起死回生。
蜿蜒的山路上,一片片开着蓝盈盈花朵的胡麻从车窗外闪过。随着汽车七拐八转,记者来到了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最偏远的赵山教学点。红瓦白墙的校园里,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孩子们正在欢快地玩着呼啦圈。
赵山村地处陇城镇北山,离镇上12公里。2015年8月,校长李辉斌到来时,学校只有1名教师、4名学生,没有围墙和校门,仅有的几套课桌椅也破烂不堪。“我们现有3名教师、40名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质量年年提升,原来随父母在外地就读的学生又回来上学了。”李辉斌高兴地说。
和赵山教学点一样,陇城镇其他11个教学点,也都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量止跌回升。自2015年9月陇城教育园区建成运行以来,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在小规模学校实行走教制度,破解了边远山区教师留不住、办学效益低下的难题。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流失严重,许多乡村学校逐渐成了“空心校”。而由于教师缺乏,一些乡村学校“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招来的教师,来了却又留不住;由于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缺乏,一些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成了奢望……
这些“老大难”问题可都是“硬骨头”,是制约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痼疾。陇城教育园区的探索,能否给我国许多处境艰难的乡村学校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陇城教育园区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剖析。
建教育园区 实行校点一体化管理
“校车既然可以接送学生,为什么不能接送教师,直接把教师送到学校?”
秦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三西”农业建设县,还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而陇城镇则是秦安县最为偏远的乡镇,镇区距离县城45公里。因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出生于此,故称“娲皇故里”。陇城镇山川自然条件差异大,学校布点多而散。在一些山区教学点,饮水、吃饭、住宿条件差,生活艰辛。
“前些年,和其他偏远地区一样,陇城镇由于条件艰苦,教师分不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心思走,年轻教师为找对象、中年教师想带子女进城上学,都想着往城里或川区走。乡村学校越来越冷清,许多教学点都是一人一校,音体美等课程根本开不齐,而川区和城镇学校则是人满为患。”陇城教育园区主任安让金说。
此时陇城镇的情况,可以说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为了化解这些问题,许多地区撤点并校、集中办学,学生则是校车接送,但安全风险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出来。
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一辆校车与重型自卸货车发生正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这一惨剧举世皆惊。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时就在想,校车既然可以接送学生,为什么不能接送教师,直接把教师送到学校?”秦安县委书记王东红告诉记者,在2012年一次调研过程中,他萌发了建设一个“教育园区”的构想。
但是,由于这个构想没有先例,没有经验可循,教体局等职能部门有些顾虑。之后的一年多,在王东红的力推下,秦安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反复沟通、讨论、交流,也征求了一线教师及省市各方面的意见,初步达成共识,认为这一构想可以操作。而在这一过程中,王东红建设“教育园区”的构想也愈发成熟。
2013年,秦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建设陇城教育园区,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教学由园区统一安排,教研由园区统一组织,教师住宿由园区统一保障,希望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保证山区各校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走出了探索贫困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子的第一步。
建周转房 让教师免费居住
“只要在陇城教书,房子就可以长期居住,我会用感恩的心认真工作。”
6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陇城教育园区,教研综合楼门前翠绿琉璃瓦顶熠熠生辉,白色门柱的大厅门口挂着两块鲜艳的牌子——“中国共产党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支部委员会”“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穿过综合楼一楼走廊,两幢住宅楼红白相间,色彩鲜艳,窗明几净,美观整齐,和新植的松柏、多种花草、蓝天白云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陇城教育园区是集全镇教师吃、住、行、教研教改于一体的一个综合服务型小区,分住宅区、办公区及综合服务区,占地15亩,县财政先后投资2916万元。县财政还多方筹资2900万元,专门修建了4个走教片区的58公里乡村道路。目前,教育园区的3幢144套教师周转住房已全部入住。周转房由教师们免费居住,退休或调离后交回。园区内体育活动设施齐全,设有食堂,附近有商贸市场,教师子女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家门口。园区在每个教学点都设有走教教师休息室,并配备了必要的生活用品。遇到雨雪天气校车停运,走教教师提前准备食材,就可以住校上课。
“拿到新房钥匙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装修,我们2015年9月26日搬进了新房,10月4日园区领导还专门为我们举行了婚礼,我们成了园区第一对结婚的新人。”教师董晓峰坦言,“说实话,以前觉得陇城条件不行,还是想着调到县城或是好点的地方去,现在在镇上有了房子,有了家,很温馨,心也安下了。只要在陇城教书,房子就可以长期居住,我会用感恩的心认真工作。”
“原来在学校住的是办公房,12平方米的单间,不仅要做办公室,还住着一家四口,夏天热得睡不着,冬天冷得不行。”住1号楼5单元302室的教师赵宗虎向记者忆苦思甜,“去年,有一个机会调到县城其他单位,但如果调走后,房子就得上交,而县城房价又贵,一平米五六千元。思来想去,就放弃了,觉得还是在这里好。”
“解决农村教师的住宿问题,对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作为文化群体,教师在乡镇集中住宿,也会给整个乡镇和街道带来活力,注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王东红看来,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解决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据我所知,这两年再也没有老师想方设法争着往城区调了,别的地方的老师还想往陇城教育园区调呢。”
王东红的话得到了安让金的验证。安让金告诉记者,去年,秦安县公开招聘幼儿教师,全县20名应聘者中有12人第一志愿报陇城教育园区,最后园区优中选优录用了其中3名。“原来我们这个地方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大家都不愿意来,现在却成了新教师的首选之地,这是破天荒的事。”
教师走教 确保校点开齐课程
“原来我一个人教一二年级和一个学前班,音体美课根本就没办法开。”
6月15日清晨6:55分,在陇城教育园区教研综合楼门口,一辆白色的校车旁,正准备上车的教师张娟告诉记者,她正在上魏教学点走教,负责美术和体育教学。“去年天水师范学院毕业来这里竞聘时,竞争非常激烈。陇城镇虽然位置偏远,但教育园区的住宿条件和走教制度吸引了我。”张娟说。
陇城教育园区副主任王军军介绍说,每天早晨,都会有4辆校车载着教师们从陇城教育园区出发,分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小学及教学点。每天放学后,校车再把放学后的教师接回教育园区。
校车安全运行,司机是关键。在一辆写有“许墩线”的校车旁,司机姜碧强告诉记者,他持有A驾照,他们几位司机都是本地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虽然比在外做专职司机收入低,但时间相对自由,还可以抽空照料家里。”
陇城镇现有12个教学点,教学点有233名学生、34个教学班、43名教师。教育园区选派的24名走教教师,服务12个教学点和4所小学。
上袁教学点校长杨春霞告诉记者:“原来最少的时候是8名学生,我一个人教一二年级和一个学前班,根本没办法排课表,两个教室轮流跑,在这个教室上课,还要操那个教室里孩子的心。每天连轴转,音体美课根本就没办法开,除了身体累,心里的压力特别大。现在有了走教教师,课不仅开齐了,我的工作量也小了,还能和走教老师说说话,心情畅快多了。”
目前,陇城镇的每一所学校包括教学点都接通了互联网,配备电子白板、一体机、实验仪器,手风琴、图书、体育活动器材和课程资源可以流动交互使用。陇城教育园区和学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各校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教师在园区统一食宿、走教教师统一接送的“四统一”的运行模式。
由于全学区的课程都由园区统一安排,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也统一,哪个教师在哪个班上课,学区都了如指掌。如果哪个班上的教师有事因病请假,园区就可以及时派走教教师去上课。园区选派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走教教师相对固定,并根据教学点学生的实情,制订年度考核指标,定期轮岗交流。品德、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实行巡回走教,一名走教教师每天可以到2—3所学校上课。
“园区推行的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师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每位教师的工作很透明,评优选先和职称晋升推倒了学校的‘围墙’,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学区再也不用为教学点派不上老师犯愁了,有好多老师还争着报名去教学点走教。”安让金对这种管理模式充满信心。
秦安县教体局局长任保民告诉记者:“现行农村学区建制规模小、校点分散、管理层次低,要促进区域内学校的整体发展,就必须优化学区一体化管理,要着眼于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学区内校际资源共建共享、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通过教育园区统一管理,实现了教师配备、资源配备、教学安排一体化,从而把原来孤立的教学点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天水市教育局局长伏金祥说。
原张沟附中教师王峰峰是学音乐的,园区第一次选拔走教教师他就报了名,他一直在上袁教学点和南七小学两校巡回走教,带两校所有年级的音乐课,还兼部分年级的体育课、科学课,学生很喜欢他的课,去年评职称时就因为走教加了5分,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
“按照国家班师比的要求,全学区应有教师176名,由于实行走教,节约了近30名教师,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任保民说,“以前由于教学点专业教师短缺,教师包班上课、多头带课现象非常普遍,老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自卑感强,心理压力大,出现心理倦怠,如今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明显减轻了,老教师消除了孤独感,重新焕发出了教学激情,收获了职业的幸福感。”
统一教研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许多教学点,教师数量少,教师之间交流更少,致使其教学能力严重退化。”
记者在赵山教学点采访时,学校门口突然来了十几位村民。经过交谈,记者得知,村民们是看到有汽车进了学校而自发前来表达诉求的。55岁的村民赵勤奎告诉记者,他们希望下个学期教学点能增设三、四年级,恳求记者帮助他们向有关部门反映。
“一个孩子到镇上上学,要一个家长去陪读,其他孩子也要跟着一起去。一年下来,光租房子、生活费、来回车费就近1万元,如果加上家长误工费,就有约2万元的损失。以前,教学质量不高,我们不得已把孩子送出去;现在,我们村里的学校办得这样好,就没必要再花这笔冤枉钱了。”赵勤奎说。
乡村校要稳定生源,甚至吸引学生回流,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在陇城镇南七小学,去年从陇城镇中心小学转回来的四年级学生安乐乐的父亲安秤国告诉记者:“之所以转回来,是因为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孩子学到的东西更多了。”
“近年来,南七小学由于教学质量提升得快,赢得了村民的支持。今年‘六一’节,南七村在外工作和创业的村民给学校捐助了1.4万元,专门用于校园绿化美化。”南七小学校长陈继明自豪地说。
截至目前,已有6名随父母在乌鲁木齐、兰州、天水等地就读的学生又回到本村学校上学,90%左右的学龄前儿童都在本村上幼儿园和学前班。
“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提高,与课程开齐开足有关,更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关。而教育园区制度性的统一教研,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王军军说。
“两个同时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一个在城里学校,一个吃住在农村教学点。3年后,两人的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异。”王东红说。
“在许多教学点,教师数量少,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少,致使其教学能力严重退化,甚至个别教师出现了精神障碍。因此,不但要解决教师的安居问题,还要解决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问题。”秦安县教体局副局长张慧生说,“单独修建公租房意义不大,公租房只有与教研综合楼结合起来,教师之间的交流才能显着加强。”
在陇城教育园区,教研活动打破了原来一校多组的传统模式,改由园区教研教改中心统一组织开展,以镇中心小学的教研组为主体,建立各小学和教学点的互动联合体,把全学区教师统一编为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四个教研组。
每周二、周四晚上,教育园区的教研综合楼都会灯火通明,各教研组都要在这里进行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各学科组分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为了方便教师及时学习借鉴,园区建立了QQ群、微信群和个人空间,将优秀教学课例、教学叙事、教学课件等资源上传到教学资源网上,并及时更新,扩大了校与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信息量,这些都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上去了。2016年,在全县的教学质量检测中,陇城学区小学六年级的成绩名次上升1个名次,四年级上升2个名次,二年级上升3个名次,这种成绩上升的金字塔式分布充分反映了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明显变化。
“边远山区教学点的学生总数虽然所占份额小,但留在教学点的学生更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陇城教育园区最大的效益是有力支撑了区域内的教学点,增强了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也体现了教育公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益尝试。”秦安县委副书记、县长程江芬坦言。
经费管理及校车运行机制还需理顺
“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新事物,其探索完善也需要有一个过程。陇城教育园区也是如此。
“公租房建成后,一开始没有教师愿意住进去。”陇城教育园区副主任万致明说,“教师们有顾虑,一是害怕住进去后会收费;二是当时水电供应不稳定,担心到了冬天没有暖气。”
针对这些问题,陇城教育园区一是加快水电整改进度,二是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动员教师党员带头入住。逐渐,教师们打消了顾虑,3幢144套教师周转住房很快就全部入住。
“最困难的是校车问题。”安让金说,在采购校车的时候发现,根据相关公车配备管理规定,学校、学区没有资格配备公车,现有的几辆校车还是甘肃银行及其他企业捐赠的。
在校车运行机制上,也面临着难题。“因为跟现有的制度衔接不上,为了保障校车的运行,陇城教育园区专门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校车挂靠在后勤服务公司,校车的运行经费也采取统筹学区生均公用经费的办法来解决。”安让金说。
“这些都是为了保运转而采取的临时措施,感觉还是有些问题。”张慧生说,“在校车及其运转经费上,还需要国家层面从体制机制改革上来化解。”
“陇城教育园区从建成到现在,效果已经逐渐凸显出来,维护了教师的尊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促进了教育公平,让边远地区教学点的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起点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王东红说,“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加强后勤规范管理、教师绩效考核以及教师培训等。今年还要继续在莲花镇、安伏镇等乡镇搞试点。”
“如果教育园区的探索能够被大家认可,下一步就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化解校车及其运转经费问题。比如,校车购买经费可以探索由县财政和公用教育经费一起解决,校车运转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解决。”王东红说,“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建设教育园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伏金祥说,“如果今后国家能够规划实施西部地区教育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食堂、宿舍、校车、教研等配套设施,这种模式的推广就会有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如能把乡镇所辖学校公用经费由学区统筹,保证用于基层学校,就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作为地方政府,应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把优化教师的生活圈纳入中长期规划,让广大乡村教师不出小城镇就能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收获职业幸福感。”(本报记者 苏令 尹晓军 特约通讯员 闫锁田)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