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2010年 李培根·记忆》
“这些年,一方面人们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另一方面又懂得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民主和自由——在中国还能走多远?……你们要把互信带到远方,今天的中国社会太需要了!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教育和医疗都不再有互信,中国又何以崛起于远方;希望你们把独立的人格带到远方。独立人格需要真实,需要正直,不要虚伪。“——《2012年 李培根·远方》
上述两段话摘录自华中科技大学(微博)校长李培根在两次毕业生典礼上。这位李培根校长就是近些年每逢毕业季便会红遍网络的——根叔。从2007年开始,他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会发表一个个性化的致辞,其亲切的态度,时髦的语汇,深受年轻学子的欢迎,一时间“根叔”的亲切的称呼流行于网络和社会之上。这两年,也有很多大学的校长都纷纷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毕业致辞,成为了一种现象。大学校长的语境似乎正在发生着某种改变?一篇演讲词背后的故事,如何折射出当代大学校长追寻大学的尊严与精神?如今的我们,究竟需要一所怎样的大学?需要一场怎样“自由”的教育?《杨澜访谈录》,带你走进根叔的“记忆”和“远方”。
李培根校长接受杨澜专访
毕业前的十几分钟 这是一场集体的作秀吗?
一所大学的校长,用“网络体”的真情告白作为给学生的毕业致辞而走红
于媒体,这件事本身的确受到学子的欢迎和感动,但到了今年多位校长各有千秋的“网络体”毕业致辞见诸于媒体的报道和热炒,不由得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这是一场集体的作秀吗?如果只能在毕业的最后一刻给学生短短十几分钟演讲的感动,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校长又是否称职呢?如果大学四年,学生们能经常听到来自校长和老师的这种真诚的言论和教诲,他们还会在听到毕业致辞的时候受到如此大的震撼吗?
面对这些问题,根叔很淡定,在他看来,给毕业的学生们亲自写毕业致辞,这是从2005年上任之初就已经形成的习惯。不是为了炒作,也不是为了取悦于学生,而是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学会如何和自己校园里的孩子们用心说话的问题。至于媒体更不应该过分放大所谓校长们炒作这单方面的角度,因为很多大学校长也正是在语境的变化中寻找新环境下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毕业致辞,只是校长们工作中的一个方面。
世界上最遥远的 也许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有媒体的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让学生们用四年的时间等一场“根叔”式的价值教诲,我们所希望的是“根叔”式的常规教育,这才是大学的精神所在。但是,回望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若要实现这种理想化的大学教育方式,又的确充满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在根叔看来,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如今的大环境,的确使得教师难以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学生教育上。对于教师行业之外的人也许很难想象,一个一级教授的月工资只有2800多元,很多教师为了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将精力分散给科研和项目上。由此可见,若教师的精力不能专一的投放到学生教育的身上,势必会出现如今大学教育所面临的这些尴尬问题——更多的孩子用“玩在大学”取代了曾经的“学在大学”。
要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 教育不是培养“工具”
李培根校长一直非常推崇的是教育要回归到学生的本位上,让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能够充分自由的发展。其实现在很多大学校长都在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在根叔看来最根本的是需要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前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建设的接班人。但是,建设的接班人并不等同与建设的工具。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因为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成为生产者;强调“人”的意义,是为了给个体更大的自由发展,寻找自我的个性。在李培根校长看来,这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全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的尊严需要扞卫
李培根校长曾经说过——“在中国办大学,内心要足够的坚强”。在他看来,如今在大学校园中的确存在着“官气太重”的问题,以及“被行政化”的问题。的确,为了体现对于校长的尊重,如今很多校长都被作为官员似的对待,包括提高行政级别。一方面,这的确体现着社会对校长身份的某种认同感,给校长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意义的改变;但另一方面,似乎这种礼遇并不是那么的单纯,因为这种依靠级别而带来的敬畏不是对于教育尊严本身的敬畏感。所以,大学也好,教育也好,它本身的尊严是要扞卫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今校园中也的确存在着一些教师的行为败坏着整个教育群体的名誉,使得人们对教师这个行业也少了许多之前的敬重。当主持人杨澜问道这个问题,李培根校长的回答十分中肯,不管是教师还是医生行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已经变的越来越低了,如今我们不仅仅是要仰望道德楷模,我们更应该俯察道德底线,因为这条底线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但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尊严是永远不能丢失的,一流的大学一定要在社会的很多方面起到引领的作用,带领学生们追求教育的自由。(摘自杨澜访谈录)
新闻网站: